商務投稿:18928809533【微信同號】
首頁 » 資訊 » 香港貨運量大幅下滑 亟需構建港口同盟

香港貨運量大幅下滑 亟需構建港口同盟

分享:

在當前競爭激烈的貿易市場環境下,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整體貨運量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大灣區的聯通雖然擴展了香港的物流網絡和運輸優勢,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暴露了其在經濟不景及地緣政治影響下的脆弱性。根據相關數據,過去六年中,香港的海運整體進出口數字竟下降了高達30%,這無不讓人感受到香港在全球貿易舞台上的逐漸失勢。

在曾經高踞全球最繁忙貨櫃港榜首的香港貨櫃碼頭,如今的情況卻令人憂心。根據最新報告,該碼頭在2022年的吞吐量驟降至1440萬標準貨櫃(TEU),而香港首次在一項研究機構的榜單上跌出全球前十,這表明香港的國際航運地位正在逐漸減弱。分析人士指出,這一變化主要源於中國內部出現的「內捲」現象,以及珠三角港口同盟未能如預期建立,造成區內港口競爭的加劇和浪費性投資的出現。

根據本報的整理,海運進出口量在過去五年中顯著下滑,從2018年的6348億港元及7045億港元,降至2022年的約4207億港元及5039億港元,跌幅分別達到33.7%及28.5%。在以貨物吞吐量計算時,2022年的海運總吞吐量僅為1.15億公噸,較2018年1.64億公噸下滑了近30%。

面對這些挑戰,業界普遍認為,政府必須展現出前瞻性,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港口同盟」。這一同盟不僅能夠協調各港口的競爭,鼓勵公平合作,還有助於穩定業界的信心。透過政府的介入,可以加強香港作為亞洲及國際中轉樞紐港的角色,恢復曾經的榮光。

在貿易及物流業的運作中,競爭往往不單來自其他國際港口,還包括大灣區內的其他港口。隨著深圳和廣州港口的迅速發展,它們在價格、服務質量等方面的提升,讓香港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今年前八個月,香港葵青貨櫃碼頭的吞吐量僅為690萬TEU,與去年同期的740萬TEU相比,減少了50萬TEU。

深圳和廣州港口的發展帶來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數據顯示,深圳的吞吐量在2018年達到2573.6萬TEU,如今已經上升至約2988萬TEU,廣州港亦表現強勁,從1878.5萬TEU增至2392萬TEU。反觀香港,仍然在努力保持其貨運量,未來若不能有效改善,恐怕將會被其他港口所取代。

面對這樣的局勢,專家建議,政府與業界需要更緊密地合作,開拓更多航線,增強港口的競爭力。對於港口間的定價、招商和服務質量等方面,建立更有效的合作機制,推動各港口形成合力,才能在大灣區內部提高競爭力。

在陸運方面也是如此,香港的整體貿易同樣受到來自其它地區的威脅。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政府推行的《現代物流發展行動綱領》,旨在利用港珠澳大橋,拓展廣東西部等鄰近地區的貨運新機會。業界希望透過進一步的政策推動,簡化兩地通關程序,提高跨境貨運的效率,從而促使香港在新一輪的經濟競爭中,重新定位自己的重要角色。

然而,對於空運貿易來說,香港依然面臨壓力。今年首十個月的空運出口貨價有一半呈現負增長,這一現象主要是由於電商巨大的議價能力壓低了運費,讓貨運代理們不得不在艱難的環境中經營。包括長途運輸在內的整體物流環境,需在長期發展上進行改革,以面對未來挑戰。

總而言之,香港的貨運量面臨著多重因素的困擾,而這一現象背後的深層次問題亟需業界與政府共同努力解決,以尋找出路,迎接未來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