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農自然護理署於今日(8日)發佈的「香港珊瑚礁普查2024」結果顯示,香港的珊瑚在今年夏季再度出現了白化現象,並且比去年夏季白化的地點更多。這一情況是在自2022年以來,再次引起了科學界的高度關注。該署表示,正在積極研究應對措施,並於8月份邀請本地的珊瑚及海洋科學專家,共同探討保護本地珊瑚的最佳方案,以及如何加強對珊瑚白化現象的相關環境因素的監測。
珊瑚白化通常是由海水溫度過高引起,對於珊瑚的生存和生態系統的健康有著嚴重影響。漁護署最新的報告指出,儘管珊瑚受到了白化的影響,但其整體健康狀況依然保持在良好水平,並且生物多樣性仍然保持較高的水平。隨著8月的到來,海水溫度逐漸下降,大部分已經出現白化的珊瑚也開始恢復其健康狀態,這讓人們對未來的保護工作充滿希望。
此次為期五個月的「香港珊瑚礁普查2024」自6月展開,涵蓋了許多具生態價值的區域,其中包括香港東部水域的珊瑚分布最為豐富的地點。普查的範圍從北部的東平洲延伸至南部的果洲群島,共計調查了33個地點,其中9個位於海岸公園內,包括海下灣海岸公園、印洲塘海岸公園和東平洲海岸公園。
在此次普查中,參加的義務潛水隊依據國際標準進行調查,並收集了各個普查地點的珊瑚覆蓋率數據,這些覆蓋率介於12.8%至75.1%之間,其中海下灣珊瑚灘的珊瑚覆蓋率最高。此外,超過50%的珊瑚覆蓋率的地點有11個,其中五個地點位於保護區內。
潛水隊在普查期間還利用特定的「珊瑚檢視」監察表,量度珊瑚的色素濃度,以此評估珊瑚的健康狀況。珊瑚的顏色越深,表示其健康狀況越佳。根據今年的數據,珊瑚的平均健康指數為3.95,顯著高於一般平均水平3,顯示整體珊瑚的健康狀況相對良好。
此外,潛水員在普查中還記錄了一些特定的指標物種,包括20種事先選定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此次普查成功錄得所有的指標物種,其中最常見的有眉魚、蝴蝶魚、石斑魚、海參、海膽和寶貝螺。在一些地點的調查中,觀察到的物種數量相當豐富,特別是在西貢牛尾海、東面水域及海下灣海岸公園,多種魚類的數量均有所增加。
在保護環境的情況下,所有的普查地點均未出現破壞性捕魚的痕跡,但在12個地點中發現了棄置的漁網,漁護署已計劃進行清理,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這項普查結果不僅提供了香港珊瑚礁健康狀況的基本數據,也為日後的保護措施制定提供了支持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