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動單車及電動滑板車在香港的使用呈現激增趨勢,無論是在行人路、單車徑,還是行車道上,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這些電動可移動工具既是外賣送餐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市民日常出行的選擇之一。不過,在現行法律下,這些電動交通工具被視作「汽車」,因此在行人路和單車徑上使用均屬違法,這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議論與關注。根據警方的統計,今年首九個月內,已有467人因違反《道路交通條例》而被捕,數字較去年全年度的267人增加了逾七成。
政府在2020年開始檢討電動可移動工具的相關法例,並在2021年提出了修例的建議,承諾最快於2023年底前實施新的法規。然而,至今仍未見進展,令許多外賣車手及相關業者感到焦慮和不安。外賣車手鍾先生坦言,雖然他知道騎電動單車送外賣存在違法風險,但「要搵食都無辦法」,他希望政府能夠考慮在合理的框架下合法化這些工具,即便是規定必須佩戴頭盔或限制速度,他都表示願意遵從。
一名名叫何生的市民支持立法規範電動單車的使用,認為若任由這些工具在街上隨意走動,會對行人造成很大妨礙。他指出,許多電動單車的車手超速駕駛,時速甚至可達每小時30公里,這在狹窄的香港街道上實屬危險。何生希望透過合理的立法能夠降低這些風險,強調送外賣的難度與安全性必須得到平衡。
至於對立法的具體內容,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陳恒鑌預測,政府可能會在明年第一季向立法會提交修例草案。他表示,預期會引入一套登記制度,設立一定的申請門檻,以確保相關使用者的安全。他認為電輔助單車的使用應與普通單車平行,允許其在單車徑上行駛。此外,對於修例未能迅速跟進的原因,陳恒鑌提到,政府需先處理其他優先事項,如白牌車問題,並根據公眾關注度制定政策。
運輸署則表示正在考慮如何建立一個合理的規管框架,以保障市民在使用電動可移動工具時的安全。近期進行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者支持規管,但也有不少人對此持保留意見,顯示了社會對這項政策的複雜看法。為了落實這項規管,運輸署計畫推動電動可移動工具的產品認證安排,並要求合格的工具貼上二維碼,以便於執法人員進行辨識和檢查。
在電動單車的合法與否問題上,市民的聲音不一。對於一些反對者來說,他們擔心在香港這樣的狹小空間裡,電動單車的合法使用可能會導致行人安全受到威脅,並未必會遵守道路規則。隨著政府面對的壓力日增,如何找到合法使用與公共安全之間的平衡,無疑將是未來立法工作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