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立法會經過完善選舉制度的變革,即將進入最後一年的任期。有意續任的議員們在議會內外都努力爭取展示自己的政績,尤其在90個議席中,經過重建的選舉委員會界別佔據了四分之一的40席。此界別的議員在政策上的表現屢屢成為政壇焦點,近期更因數名選委界議員的行為與發言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
選委界議員的產生是基於1500名選委的選舉,原本希望藉此引入不同的聲音和視角,讓議會的決策不受既有利益的影響。然而,現實中不少議員的表現卻讓外界對他們的角色與定位產生疑慮。有的議員勇於表達民生議題,充分代表市民的聲音;有的則因聚焦特定議題而受到媒體廣泛關注,但也有不少議員則顯得存在感極低,難以讓人記住。政圈內流傳著不少聲音,認為若未來選舉中,表現不佳或者個人因素導致的話,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議員可能面臨無法連任的局面,選委界便是其中的重災區之一。
隨著選舉日益迫近,議員的行為舉動開始引發更多的討論。例如,選委界的尚海龍近日在立法會上提出了針對珠海市體育中心發生的駕車撞人事件的質詢,試圖促使政府提高市民的安全感,防止類似「黑天鵝事件」再次發生。然而,會議的主席梁君彥卻以事件並不急迫、不具公眾重大關聯為由拒絕了該質詢,引發了不少議員的不滿和質疑。
政治圈內對尚海龍的評價相當複雜,有議員認為他的質詢手法是一種「博眼球」的行為,也不少人指出這樣的做法並不一定對選民有利。事實上,梁君彥對於急切質詢的批准一向非常謹慎,自擔任主席以來,至今僅批准過一次急切質詢,這是關於第五波新冠疫情的情況。對於其他的急切質詢,比如針對發生在香港的暴力事件,他認為因為特首已迅速提出改善措施,並無必要再次追問。
尚海龍於兩年前通過選委界補選進入議會,儘管他在議會中的曝光率不低,特別是對人才計劃與科技創新方面非常有投入,但是關於他的行為風格卻備受關注。有人對他在會議上穿著中東服裝出席、敲鑼的舉動表示不以為然,認為他如此做法太過追求個人風格。尚海龍表示,他將虛心接受批評,並努力提升自己的表現,並強調立法會應該包容多元化的聲音,讓不同的觀點都能夠得到表達。
近期立法會內部也出現了一些其他的爭議事件,例如關於「人工智能+」的議員議案,六位來自選委界的議員提出了修正案,儘管大部分的修正內容意義相差不大,卻反映出議員們在這個時期的激烈競爭不少是基於選舉的考量。不少資深議員對此表示不滿,質疑若沒有真知灼見,提出修正案的意義何在,並理解這與即將來臨的選舉密切相關。
立法會明年即將換屆,選委界的混戰局面也在醞釀之中,隨著選舉的逼近,議員們無不爭相展現自身的能量與價值。這場政治角力可謂如一場新一輯的《魷魚遊戲》,充滿著不確定性和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