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立法會即將進入最後一年,選委界議員的表現備受關注。在經過選舉制度改革後的立法會中,選委界議員的數量高達40席,成為議會內最引人注目的群體之一。然而,近期多位選委界議員的行為和表現引發了政界的廣泛討論和爭議,為即將來臨的選舉埋下了不小的變數。
根據規定,選委界的議員是由1500名選舉委員所選出,存在的初衷是為了從更宏觀的角度審視問題,避免受到特定利益集團的影響。此舉雖然初衷良好,但卻對每位議員的專業能力和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40位議員中,不同的表現風格和策略讓他們的聲量參差不齊。部分議員因在民生議題上積極表現而受到關注,另一些則可能藉由追蹤特定議題獲得媒體曝光。相比之下,更有不少議員因其行為模糊不清、存在感低而受到批評。
隨著選舉日益臨近,有傳言指出,未來的議會中,有多達三分之一的現任議員可能因為表現不佳或個人因素無法連任,選委界更被視為最有可能出現大變動的區域之一。政壇的每一動向,無不成為熱議的焦點。以尚海龍這名選委界的議員為例,近期他主動提出質詢,要求在大會上討論珠海市體育中心的駕車撞人事件,並關心香港政府在預防類似「黑天鵝事件」方面有何措施。然,議會主席梁君彥卻未批准該質詢,認為此問題並非迫切需要在會議上討論的事項,並且不具重大公眾關係。
這一決策使得關於尚海龍的表現和行為再度成為焦點,部分議員指責他為了吸引注意而採取「博眼球」的作風,並未討好選民。從兩年前透過選委界補選進入議會的尚海龍,雖然以較高的曝光率為自我營銷,比如他曾經身著中東服裝出席會議,甚至在會議上敲鑼以示特別,但依然受到一部分議員的質疑和批評。對此,他回應表示,會繼續努力提升自己的表現,並堅信立法會應該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平台。
除了針對個別議員的論述外,立法會內部的運作也引發了部分批評。近期「制訂『人工智能+』策略」的會議中,六位選委界議員提出了修正案,內容卻大同小異,無甚創新之處,僅僅是一些文字的補充。這不禁讓資深議員擔心,這樣的情況會否影響到議會的效率和政策的質量。隨著選舉逼近,習慣於發言的個別新議員,往往在群組中分享活動參與的內容和對時局的分析,但有時卻讓其他議員感到厭煩。
展望未來,明年的立法會換屆將會帶來一場新的競爭。選委界的混戰外表上似乎充滿刺激,實則暗潮洶湧,無論是議員們的爭奪還是各種策略和行為的背後,都暗示著接下來將會是香港政治舞台的一場重要秀,來臨的選舉將不僅僅是一場投票,更是一場智慧與毅力的較量,將充分展現候選人各自的實力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