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一起涉及八名被告的口岸爆炸案件中,審訊進入第12天,法庭上中,辯護律師對監視被告李嘉濱的警員進行嚴密的質詢,涉及公眾安全及對被告進行搜查的決策過程。該案件備受矚目,尤其是在警方和辯方之間對事件經過的不同解釋,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
辯方發言人質疑警方的行動合理性,特別是將被告李嘉濱帶到後巷進行搜查的舉措,並詢問這個決策與公眾安全的關聯。警員在法庭上回應,若李嘉濱身上攜帶炸彈,炸彈可能對周圍的所有人造成危害,因此將他帶入後巷以減少傷害的可能性。他透過360度的危險性評估指出,這一舉措能減少潛在的傷亡。
在盤問過程中,辯方進一步指出,警員的證言與他在先前書面供詞中的說法相矛盾。警員承認,當時街上的人流不多,他的考量主要是基於保障李嘉濱的個人隱私,這似乎與後巷搜查的安全理由存在一定的矛盾。辯方強調,這顯示警方在處理案件時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況。
此外,該案中的重要證人警員陳國威回憶了李嘉濱被捕的過程,並詳細描述了他如何在接獲指示後迅速到達現場。陳國威表示,他在拘捕時向李嘉濱宣讀了相關的法律權利,並對其進行了初步的調查。他透露,李嘉濱在警誡下披露了與另一名被告「五飛」的關係,並稱自己受到威脅,這引發了案件中的更大範圍的討論。
法庭上,李嘉濱的警誡錄影被播放,展示了他在被拘捕後的心境。他提到,對於「五飛」的威脅感到不安,並表明他並不想參與放置裝置的行為,這一證詞無疑為案件增添了更多的複雜性。
值得注意的是,案件涉及的相關被告背景多樣,年齡層涵蓋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包括無業人士、裝修工、金融從業員等,令此案不僅涉及法律問題,還勾勒出一幅當代社會中年輕人參與政治運動的全貌。
隨著案件的深入,法庭每一步的進展都受到媒體的關注,而最終結果將會對事件背後的社會問題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