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華喧鬧的城市中,許浩強和林慧桃則是一對熱衷於星空的愛好者。他們的共同興趣不僅是對夜空的迷戀,更是對於天文知識的傳承與普及。兩人曾是香港大學天文學會的成員,如今他們仍然活躍於天文教育的第一線,致力於將宇宙的奧秘分享給更廣泛的公眾。
對於許浩強來說,觀星並不僅僅是偶爾的消遣,而是他一生的使命。他自幼便對天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騎著單車到屋邨的球場或高樓的天台觀察星空。甚至在中學時期,他會攀登觀塘的魔鬼山,熬夜享受流星雨的壯觀,直到黎明到來才回家上學。這種對星空的狂熱,最終促使他將愛好轉化為事業,現在擔任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的天文統籌,負責天文研究並向中小學生及公眾普及天文知識。
許浩強多年間有著不少難忘的天文觀賞經驗。他回憶起2006年隨香港大學天文學會前往埃及和利比亞觀賞日全食的艱辛旅程,遭遇沙漠的惡劣環境,甚至需要軍隊的協助才能赴到觀測地點。然而,當他親眼目睹月球完全遮蔽太陽的那一刻,無法言喻的震撼感令他心中埋下了一顆對天文的“癮”種子,從此開始了他的追星之旅——以觀賞天文現象為主要的旅行目的地,去追訪那宇宙間的珍寶。
許浩強的天文知識並不局限於西方的科學,他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儀器與星空故事也了如指掌。在培訓《憲法》和《基本法》學生校園大使計劃中,他向學生介紹中國的天文學,深化年輕一代對自己文化的理解。他提到,在不同文明中,各自所形成的星空傳說令人著迷,例如西方的“大熊座”,實際上在中國的傳說中是「北斗七星」。這樣的故事不僅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讓他們在遙遠的星空中看到了文化的交融與美。
然而,許浩強對香港的星空現狀表示失望,隨著光污染的加重,城市的繁華使得夜空的星辰變得越來越難以辨識。他提到,現今的觀星條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尤其是漁船夜間開啟的強光,令海面如同白晝,夜空不再寧靜,他把這些現象稱作“香港極光”。在這樣的現狀中,即使他嘗試前往西貢等地尋找觀星的機會,卻發現高樓大廈上不斷增加的LED屏幕及其他光源,無不在加重城市的光害,使得星空的美麗愈發渺小。
除了保護星空的必要性,許浩強更呼籲,應當在政策層面進行光污染的立法,從而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他希望未來能在香港推行類似於深圳的“國際星空保護區”認證,降低人造光對自然星空的影響,以確保未來世代能夠得以欣賞那漫天星河的壯麗景象。
許浩強與林慧桃不僅傳遞著科學知識,他們也共同策劃和主持了一檔關於星空的廣播節目,希望借此平台向社區分享星空的故事。節目名為《聽星空說故事—世界文化保育之旅》,透過聲音帶領聽眾遨游在星空之中,以期讓更多人體驗到觀星的樂趣與啟發。在節目中,林慧桃表達了對星空的向往和對公眾的期許,這使得她更加希望將天文學與精神健康結合,運用星空的美好來幫助那些陷於抑鬱的年輕人。
總體而言,許浩強與林慧桃的努力體現了對於星空的深厚情感與責任感,他們不僅扎根於天文教育,也力求提升社會對星空保護的認識,他們所追求的不是一時的熱愛,而是將星空的價值與美麗延續至未來,讓下一代能夠繼續仰望星空,將那片繁星留下作為文明的珍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