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旅程是多元而獨特的,對於不同的人來說,生命的起點和終點都有各自的解讀與想像。在這途中,死亡這一主題往往成為一個敏感且難以啟齒的話題,尤其是在華人和非華人的長者群體中,對死亡的忌諱更是普遍存在。為了幫助這些長者走出自己內心的框架,香港的一位藝術治療師推出了一個名為「藝術生命軌跡」的社區計劃,旨在通過視覺藝術、音樂、舞蹈等媒介來促進交流與情感表達,進而探索生死觀。
這個計劃的主要推手之一是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的創辦人兼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李慧莊(Janet)。她表示,這六節的小組課程首要的任務是提升長者對自身精神健康的覺察,透過藝術的力量來探索生命的意義,並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他們對死亡的見解,進而緩解內心的焦慮。Janet稀有的洞察和專業知識為這些長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觀點,讓他們在藝術創作中發掘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
然而,從最初開始進行這樣的討論並不容易。Janet強調,無論是對待華裔還是非華裔的長者,建立信任是整個計劃成功的關鍵。她與團隊始終保持非批判的態度,努力理解長者們的宗教、文化及個人經歷,逐步建立信任的橋樑。而且,為了幫助非華裔長者克服語言上的障礙,工作坊中還配備了翻譯人員,以促進更流暢的交流。
在這個計劃中,一個名為「生命旅程展覽」的活動更進一步推廣了藝術在生死教育中的價值,展示了參與者們的藝術創作與心路歷程。展覽先後在海富商場與樂富廣場舉行,吸引了社區的注意與參與。
其中,年近八旬的尼泊爾裔長者Kumari Gurung勇敢地分享了她的故事。她在香港生活了約30年,過去的生活大多圍繞家庭,與社區的互動十分有限。 начале少數地方的社交經歷讓她感到生活單調,因此她希望能透過這個計劃找尋一些新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Kumari不僅學會增進藝術創作技巧,還交到了許多新朋友。她認為,面對生死的探討讓自己變得更加開放,能夠坦然接受話題的敏感性,並願意鼓勵其他同齡人參與。
參與計劃的另一位長者,73歲的何淑英(英姐),也表達了自己對計劃的深刻體會。她曾經因為生活中的種種困擾而無法找到人傾訴,但在這裡,她透過藝術找到了發聲的方法。英姐坦承,許多曾經深埋心底的情緒因為藝術作品的表達而漸漸釋放,讓她感受到久違的輕鬆與快樂。此外,計劃也讓她在與不同文化的長者交流時,打破了過往的隔閡,學會主動進行眼神交流與歡笑。
在這個社區計劃中,65歲的戴春煌(ET)作為其中一名「年輕人」,不僅參與了藝術創作,還勇於擔任義工導賞員,幫助他人了解藝術作品背後的意義。他的藝術創作圍繞「愛」這一主題展開,於展覽中受到了許多關注。他透露,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獻給在外地的妻子,這些創作讓他在創作和情感上都得到滿足。儘管妻子無法親自來到展覽現場,但ET用心去傳達的那份愛,卻超越了千言萬語的表達。
眼前的成果並不是結束,Janet計劃在明年邀請第一批完成計劃的參與者擔任「生命探索大使」,從受助者轉變為社區中的先鋒,運用自己的經歷和情感來幫助更多的長者,講述愛與關懷的故事,延續生死教育的傳遞。
「藝術生命軌跡」社區計劃不僅是藝術創作的交流平台,更是心靈的共同探索之旅,讓每位參與者在這條藝術之路上珍惜生命的每一刻,勇敢面對生死的議題,把「愛」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這是一場關於生命的再思考,一場文化與心靈的深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