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對於親水文化的推廣逐漸成為潮流,其中渠務署在觀塘的活化項目備受矚目。這項工程將擁有50年歷史的敬業街明渠重新塑造成為翠屏河,預計將於明日盛大開幕,並正式對公眾開放河道走廊及其設施。記者在現場考察時發現,這條過去以「臭渠」著名的河流,現在卻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完全沒有昔日的異味。河道下游的新設「智能水閘」在升起時,水流如瀑布般俏然落下,營造出潺潺水聲,令人感到心情愉悅。
渠務署表示,這項活化工程於2020年7月啟動,全面整修的河道全長約1公里,其中翠屏河的生態價值得以重塑。渠務署排水工程部的總工程師溫卓強指出,工程團隊致力於融合「河畔城市」的概念,讓明渠 成為多功能的公共空間。河道中增設了「6+1」條跨河通道與6個園景平台,方便市民在兩岸穿梭,加強社區的連繫與可及性,並提供居民休憩的好去處。
在提到活化工程的特色時,「智能水閘」無疑是亮點之一。這座智能水閘與天文台的氣象系統相連結,並能根據潮汐水位自動升降,穩定河道的水位。增加河道的蓄水能力時,水閘升起會形成小瀑布效果,既能提高排洪能力,又能優化河景的美感。此外,對於突如其來的惡劣天氣,水閘會提前降低,確保河道保持最佳的排洪效果,能抵擋200年一遇的暴雨。翠屏河的集水區面積達520公頃,相當於27個維多利亞公園的大小,這樣的設計不僅提升了城市防洪能力,同時也為生態保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在日常維護和環境教育方面,渠務署亦已採取多種措施減少河道的異味問題。包括設置了三個旱季截流器,專門用來阻截雨水渠內的污染物,確保露天的河道不再受到污水的侵害。透過定期檢查和清潔,保持河道的健康,同時借助藝術設計比賽,邀請社區居民參與環境保護,增強對於翠屏河的關注度。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現在翠屏河已吸引了不少生物的光臨,尤其是小白鷺經常出沒河邊。這些動物的回流不僅豐富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更證明了工程的成功與可持續性。溫卓強表示,他們希望透過持續的環境保護工作,吸引更多生物定居於翠屏河,使其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生態系統。
翠屏河不乏豐富的文化與創意元素,渠務署沿河設置了75個設計獨特的渠務KOL「下水水」藝術裝置,這些充滿中國文化特色的作品吸引了不少遊客打卡拍照。此外,為了增添河畔的魅力,團隊還設計了具立體建築風格的跨河通道,並在河道兩岸建立了「林蔭走廊」,讓行人漫步其間猶如置身於水鄉的夢幻旅程。當夜幕降臨時,「浮蓱」藝術燈光投射在河面上,形成美麗的光影景致。
這項活化工程的竣工,不僅為觀塘帶來了新的景觀,更是城市在環境重塑及生態保護上的一大步,期望未來能吸引更多的市民來親近自然,共同珍惜及維護這片美麗的翠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