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越來越重視親水文化,渠務署決定對擁有五十年歷史的觀塘敬業街明渠進行活化,讓這條曾經以「臭渠」聞名的水道重獲生機,成為如今的翠屏河。這一項目實施的主要工程於今年九月完工,並將於明日正式舉行開幕典禮,開放翠屏河在敬業街一段的河道走廊及相關設施,徹底改變了周邊社區的面貌。
《星島》記者在早前的實地考察中發現,經過整治與改造後的翠屏河如今環境優美,清新的水流帶來的潺潺聲音,已不再聞到半點臭味。特別是在新設的「智能水閘」啟動升起時,水流形成小瀑布景觀,讓人心情愉悅。不僅如此,渠務署的官員表示,這項工程不僅讓河道變得美觀,還恢復了其生態價值。藉由「智能水閘」的使用,河道水體得以穩定,防止因乾涸而產生異味,進一步提供生物的棲息地。
翠屏河全長約一公里,活化工程自2020年7月啟動,涵蓋翠屏道、敬業里及敬業街段,並如期完成。早在去年八月,部分設施就已提前開放,隨著大多數河道走廊及周邊設施的即將開幕,這個全新親水空間將為市民提供多樣的休閒場所。渠務署排水工程部總工程師溫卓強指出,這個工程融入了「河畔城市」的概念,致力於將明渠轉變為多功能公共空間,設施中包含六條跨河通道和六個園景平台,促進河道兩岸居民的聯繫,增強社區互動性。
新設的「智能水閘」是本次工程的一大亮點。根據渠務署排水工程部高級工程師溫南豐的介紹,這些水閘連接天文台的氣象預報系統,可以根據潮汐水位自動調節,以確保河道水位穩定。不僅能夠在正常天氣下維持河道的美觀,還能因應即將到來的惡劣天氣,提前降低水閘,進一步保障洪水排放的能力。這樣的設計使得翠屏河能夠抵禦百年一遇的暴雨,確保附近居民的安全。
此外,為了消除以往河道異味對社區的困擾,渠務署從工程設計、日常維護及教育三方面著手進行改善。通過設置旱季截流器和進行定期清理,團隊有效減少了河道污染,並於工程期間主辦藝術設計比賽,鼓勵市民參與環保,讓周邊的雨水渠位置以小瓷磚形式藝術化,喚起大眾對環境保護的意識。
活化後的翠屏河不僅成為了市民休閒、散步的理想之地,更是生態保護的新典範。渠務署團隊在改造過程中保留了近敬業里沿河兩岸的細葉榕,設立了人工濕地,並種植了紅樹林、鳥桿等生態設備,吸引了多種水鳥的棲息,讓翠屏河成為了城市中一片靜謐的自然角落。
為了增添河道的趣味性,渠務署還在翠屏河沿線設置了75個具有藝術感的KOL「下水水」裝置,這些以熊貓和中國十二生肖為主題的作品成為了市民打卡拍照的熱點。而「浮蓱」等美麗的燈光設計,則在夜晚映照出迷人的光影,讓人流連忘返。
翠屏河重新煥發的生機,不僅為觀塘地區增添了景觀,還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與環保意識,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成功範例。隨著這條「臭渠」的華麗變身,未來可以期待更多市民在這片美麗的水域中享受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