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生命的藝術:用創作探索生死之道

生命的藝術:用創作探索生死之道

分享:

生命的旅程是每個人都必須獨自走過的一條道路,對於生命的起點和終點,每個人的理解都不盡相同。在這条旅程中,死亡這個話題往往成為一個難以啟齒的禁忌。不論是在華裔還是非華裔社區,長者面對死亡的情感和想法常常被壓抑。為了打破這種沉默,香港的藝術治療師們推出了名為「藝術生命軌跡」的社區計劃,旨在幫助本地的華裔及非華裔長者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通過視覺藝術、音樂和舞蹈等多種媒介進行情感的表達,並深入探討生與死的議題。

在這個計劃中,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的創辦人及註冊藝術治療師李慧莊(Janet)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的目標是通過六節小組課程,引導長者們認識自己的精神健康,並通過藝術的方式,提供對生命意義的新的認識和表達。Janet表示,這種方式不僅讓長者們能夠分享自己的情感,也有助於他們逐步減少對死亡的焦慮,並重新思考人生的價值。

在這個藝術之旅中,獲得長者信任的過程是至關重要的。Janet指出,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長者,她和她的團隊始終秉持非批判的態度,努力理解他們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及個人經歷,逐步建立起信任關係。為了幫助非華裔長者更好地交流,每次活動都會提供翻譯服務,讓每位參與者都能無障礙地分享他們的故事。

不久前,「藝術生命軌跡」社區計劃在領展旗下的海富商場及樂富廣場舉辦了「生命旅程展覽」,展出參與計劃長者創作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展現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故事。年近八旬的尼泊爾裔長者Kumari Gurung便是參與者之一。她在香港生活了近30年,原本習慣於家庭生活的她,透過這個計劃與社區建立了更深的聯繫。她分享道,尋找生活的充實感和與人交流的機會,讓她的生活焕發了新的色彩。

參與計劃的73歲長者何淑英(英姐),則深有同感。她在面對生死、分離與痛苦時,常常找不到合適的對象傾訴。透過藝術創作,她得以將無法言喻的情感表達出來,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釋放和解脫。她表示,通過創作,許多曾經的執念和情緒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放下,而這次的參與也讓她重新認識了非華裔朋友,從迴避的交流變成了主動的互動。

在年輕的一組當中,65歲的戴春煌(ET)也展現出活力和熱情。在得知展覽後,他自願擔任志願導賞員,以引導參觀者了解長者們的藝術作品。他強調,透過這些藝術創作,他所渴望傳遞的無非是一份對愛的理解和分享。在他看來,這種情感的交流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展覽的成功讓參與者們對生命的探索並沒有止步,Janet計劃於明年邀請完成計劃的成員擔任“生命探索大使”,從受助者變身為幫助他人的先鋒,鼓勵更多人探索生命的意義,並透過愛與關懷建立更緊密的社區聯繫。「藝術生命軌跡」計劃由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推動,並獲得領展「愛.匯聚計劃」的贊助,還有多個機構的協助,如香港聖公會多元文化外展服務隊等,讓這一充滿愛與希望的計劃得到廣泛的推廣。

這個充滿感染力的社區計劃,不僅是對長者們心靈的呵護,也是對整個社區的關懷。透過藝術的形式,長者們在生死的議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並最終學會面對生命最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