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衞生署發現兩款外用藥膏「濕療妥」及「小兒濕療妥」中含有未加標示的受管制藥物成分,引發公眾關注。為了維護市民的健康與安全,衞生署特別發出警告,呼籲廣大市民切勿使用這些產品。針對此事件,衞生署與警方在9日展開聯合執法行動,並在位於何文田愛民廣場的「常榮藥行」展開調查。
在此次行動中,藥房內的兩名職員,分別年約50及54歲,因涉嫌非法售賣及/或管有第一類毒藥和未經註冊的藥劑而被捕。調查顯示,這兩款藥膏樣本中均檢測出具有潛在風險的藥物成分,尤其是「糠酸莫米松」,一種被廣泛用於治療皮膚炎症的類固醇藥物,而「濕療妥」中的樣本則還發現了「咪康唑」,這是一種常用於治療真菌感染的藥物。這些成分的出現,使得這兩款藥膏的安全性受到質疑。
衞生署的發言人表示,這一案件始於收到市民的投訴和情報,指有關藥行可能出售不合規的產品。收到信息後,衞生署立即展開調查,並在藥房內購買樣本進行實驗室化驗。化驗結果令監管部門感到震驚,因為這些藥膏所含的類固醇成分,如果不當或過量使用,可能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健康問題,包括皮膚萎縮、高血壓及骨質疏鬆等,甚至引發全身性副作用。
根據《藥劑業及毒藥條例》,醫療產品中包含「咪康唑」的屬於需在註冊藥劑師監督下方可銷售的類別,而「糠酸莫米松」則更需醫生的處方指示才能合法使用。此事件引發的公眾質疑不僅關乎藥物的合規性,亦對市民的健康安全造成了龐大的威脅。因此,健康監管機構呼籲消費者在選擇藥物時,一定要選擇在合法渠道購買的產品,並務必諮詢專業醫療人員的指導。
對於此次事件,社會各界都在密切留意後續進展,期待能夠從中吸取教訓,進一步加強對管制藥物的管理。市民在選擇用藥產品時應謹慎行事,避免因不明來源的藥品而陷入健康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