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各地政府積極投入創新科技產業,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亦不例外。近日,政府公布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其中提到首期發展的規模將大幅增長,樓面面積由原計劃的54萬平方米上升至100萬平方米,樓宇高度更是由原定的「不高於10層」提升至最高達40層。這一系列的變動引起了環保團體的關注,他們對發展的密度提升及其對當區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表達了擔憂,並促請相關部門提供最新的保育方案。
根據規劃,港深創科園將分為兩期進行開展,兩期的總樓面面積原本設計上限為120萬平方米。然而,新的《綱要》已顯示,首期發展的樓面面積已經佔據了原計劃的八成以上。這些改動意味著原先的城市規劃將面臨重新評估,創新科技局局長孫東曾在訪問中表示,為了加速啟動,將樓面面積的撥配重心集中於第一期,未來若有需求,則需對第二期進行必要的城市規劃設計和評估。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指出,這次樓宇開發密度的急劇增加,或許與早前的環評結論不一致。他強調,當初的環境評估是基於當時的生態狀況,進行的規劃應當是「平衡發展與保育需求」。在面對新的發展密度提升時,必須重新檢視這一變遷對當地環境及生態的潛在影響。尤其是后海灣地區作為重要的生態走廊,政府是否進行了相應的環境再評估,並提出了相應的緩解或補償措施,這都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吳希文更指出,樓宇高度從原定層數的限制大幅增加至40層,將可能影響鳥類的飛行路徑,加大人為干擾的風險,進而影響生物的生存環境。他強調重新進行詳細的生態環評是合適的做法,發展規模提升的同時,環境影響必須被納入等級重視。
城規會委員何鉅業表示,若發展規模突破原有規劃上限,根據《城市規劃條例》所訂規定,必須向城規會提交「規劃許可」申請,這過程可能需要數月甚至一年的時間來完成相關的報告及評估。他認為,隨著發展密度的提升,許多技術評估如交通、環境影響、排污和通風問題都將變得重要,未來的討論將基於這些新興問題。
而針對這些環保問題,創科局回應稱,港深創科園首期的發展改動並未超過2013年環評報告中規定的發展規模。他們強調,港深創科園將遵照環保要求,落實各項保育措施,包括增設生態區,並設置50米寬的低矮建築緩衝區。
在推進科技創新與生態保護之間,政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責任,如何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自然環境,將是未來政策制定的重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