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發生了一起由於食用河豚而引發的中毒事件,令人關注與擔憂。根據衞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的資料,這起事件涉及兩名年齡在44歲和50歲之間的男子。兩人在12月19日自捕河豚,隨即將其烹煮後食用,約四小時後便出現了嚴重的健康問題,包括嘴角麻痹、四肢無力及呼吸困難等症狀。經妥善醫療處理,其中一名男子的情況較為危急,而另一名幸運得多的男子則相對穩定。
初步調查顯示,這兩名男子並非首次有類似行為,過往他們曾多次自行捕撈河豚,對其食用的風險似乎並不十分了解或重視。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報告,他們此次中毒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處理不當的毒性河豚導致毒素進入體內。河豚的毒性極強,其所含的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可謂致命。
衛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河豚毒素的危險在於,它不會因為烹煮、風乾或冷藏等常見的方式而被分解,因此即便經過加熱,食用後仍可能對健康造成重大威脅。至今,尚無已知的解毒劑或抗毒素能有效對抗河豚毒素的危害,這使得其食用更加危險。
基於此事件,衛生防護中心再次呼籲市民切勿購買或自行宰殺河豚或其他不知名魚類,以避免可能的食物中毒風險。河豚美味無窮,但其潛藏的危險也不容忽視,尤其對於缺乏專業知識的普通市民而言。
這起事件不僅令人警惕,也提醒人們在追求美食的同時必須謹慎行事。安全與健康應該是我們飲食的首要考量。希望這些不幸的事件能引起更多人的重視,共同提高對於食物安全的認知與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