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近日正式揭幕,這份綱要明確指出,2030年將是園區發展的關鍵節點,屆時香港園區需完成第一期的基礎建設,以便與毗鄰的深圳園區達成更深入的協同效應。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接受《星島》訪問時坦承,隨著時間的推進,建設的壓力不斷增加,待建的數十幢大樓所需的數百億元投入,讓政府無法單靠自身資金支撐,期望能與業界緊密合作,共同加速建設,包括酒店等設施。
根據孫東的介紹,相關的市場意向調查(EOI)計劃於明年展開,屆時政府將逐步把土地推向市場。至於合作發展商是否優先選擇本地企業,孫東對此表示難以用簡單的「是」或「否」來回答。他指出,內地企業擁有地利優勢,「也願意進來」,然而,由於項目面臨的時間約束,未來在招標過程中可能會將「時間」因素納入考量。
根據2021年立法會財委會的文件,河套香港園區的發展計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期原定建設31幢樓宇,但目前僅有3幢準備落成。雖然第一期的總樓面面積較2021年增加了一倍,但擬建樓宇的數量卻相對穩定。孫東強調,儘管已有8幢樓宇有著墨,包括兩座濕實驗室和一座人才公寓將在今年底建成,其餘的硬件建設則需要加速推進,因此希望業界的合作能夠加快建屋進度。他透露,政府已撥出超過181億元建設這些首批樓宇,第一期的基礎設施造價預計也將高達數百億元,因此「不能完全依賴政府」。
孫東還提到,政府目前尚未與發展商進行具體合作洽談,正在籌劃明年進行市場意向調查,旨在了解市場對相關土地的需求。他指出,許多私人參建項目涵蓋各類型的樓宇,可能包括先進製造中心、產學研基地、數據科學大樓,以及中央大道的餐飲、娛樂設施和酒店等住宿設備。「科技企業亦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尋找適合的土地,或者企業建設後再與政府合作管理,讓更多的初創企業進駐。」他表達了對各種合作模式的開放態度,只要能在預定的時間內高效、高質地完成河套的建設。
此外,根據各地園區的成功經驗,相關的發展模式入侵準則主要圍繞產出、技術創新、商業可持續性、投資潛力、人才發展及生態貢獻等方面,而企業需在園區內進行研究與開發、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轉化及提供相關專業服務。
目前,河套科技園區的用地環境仍受到一些其他用途的影響,包括第二期規劃用地的應急醫院。孫東提到,方艙設施已在今年初搬遷,5公頃的土地已清空,將興建第一期的五幢新大樓,未來將根據需要清空更多土地,並推向市場。為了加快建設步伐,他表示未來一兩年間的進展將會加速,至於二期的用地則可稍後再定。
對於兩條跨境行人橋的建設時間表,孫東透露將於今年底至明年初與深圳進一步商討,包括橋樑的位置、人流測試和配套設施等。他表示,考慮到貨物清關及檢查等複雜情況,這些橋樑將主要用於人員通行,而不設置車輛通行的設備,但能夠攜帶手提行李過橋。至於有無可能引入私人參建,他再度表示願意聽取所有可行的方案。
最後,他強調在規劃香港園區時原本打算採用封閉式管理,但實際上要創建一個國際化園區,就必須開放。關於如何確保敏感的內地生物樣本和數據在跨境過程中不外流,孫東指出,將採取「點對點」傳輸的方式,並通過合約及相關要求進行約束。同時,港深創新科技園有限公司需承擔相應的管理責任,考慮參照國內的電子圍欄做法,對違反規定的公司將堅決處理。孫東強調,「管得越好,國家的開放力度就越大」,反之則不會擴大開放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