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頭角中英街檢查站自今日(23日)正式啟用「無感通道」,這一舉措是為了提高出入境的便利性,特別是針對持有效禁區許可證的人士。透過先前的登記程序,市民現在可以輕鬆地使用這個新通道進出,取代了舊有的人工查驗模式。對於在沙頭角居住了超過70年的翁先生而言,這樣的改革令人倍感欣喜。他表示,自己因工作原因需要頻繁往返中港,早在兩個月前便已登記使用此通道,從此進出時的繁瑣與等待都大大減少。
根據當局的說明,「無感通道」透過高科技的人臉識別系統,能夠迅速比對相關資料庫的職員資料,有效提升檢查效率,並為通行的市民提供更為順暢和愉快的通行體驗。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技術不僅能辨識單人,同時亦能檢測並處理兩人同行的情況,這樣一來,即使有兩人一起通行,也無需停下來接受檢查,促進了過境的便捷性。然而,官員也提醒已登記的市民,進入檢查站時仍需隨身攜帶電子或實體的禁區許可證,以備檢查站工作人員進行隨機檢查。
此外,邊界警區總督察(行動)張澧騏表示,檢查站將全天候24小時開放,並設有六名警員進行駐守,確保通道的安全運行。當局還針對媒體展示了通過無感通道時的具體情形,如市民預先登記後,通道系統將顯示綠燈,並顯示「請前進」的提示;而未登記的市民則會看到紅燈,顯示「請停步」,並由邊境人員前來查驗其證件。此外,除了「無感通道」,中英街檢查站內仍設有「人工通道」和「貨運通道」,供未有登記的通行人士使用。
中英街檢查站的設計也引人注目,建築署工程策劃總監王安華介紹,該檢查站以前是粉嶺至沙頭角支線的沙頭角總站,曾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他表示,檢查站的設計靈感來自昔日的孔嶺站與香港舊式火車站,運用了具有中式風格的青磚牆、白色麻石腳線和中式窗戶等元素,呈現出一種簡約而實用的設計特色。為了令檢查站更好地融入周邊的自然環境,外牆還安裝了仿生鏽的裝飾鋁板,並在特色牆上雕刻了過去火車的圖樣,這不僅是對提及的歷史的回顧,還為沙頭角中英街增添了一個新的打卡熱點。
王安華還提到,檢查站裡設有兩條專供禁區人士進出的通道及一條貨運通道,這些規劃考量到了居民及物流的需求,同時也為政府的運作提供了便利。此外,檢查站的通關大廳設有玻璃牆,讓自然光得以充分進入,並配備了傳感器以輔助控制照明系統,從而有效地減少能源消耗,展現了現代設計與環保理念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