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原院長,以及「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周光召院士,因病於2024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壽95歲。
周光召的一生與中國的核武器研究緊密相連。科技日報於2021年12月的報導提到,1957年,周光召前往蘇聯杜布納聯合研究所工作,專注於粒子物理學的研究,很快便成為該所最傑出的研究人員之一。
隨著20世紀50年代末中蘇關係的破裂,蘇聯撤走專家的消息讓周光召與其他在蘇聯工作的中國科學家感到義憤填膺,決定立即回國參加原子彈研究。周光召表示:「作為新中國培養的一代科學家,我們願意放棄多年從事的基礎理論研究,改行投入國家急需的工作任務,隨時聽從祖國的召喚!」
1961年,周光召回國,被安排在當時的二機部北京九所工作,擔任理論部副主任。他協助邓稼先突破原子彈原理,領導原子彈的理論設計,開始了長達19年的「秘密工作」。
1964年10月15日深夜,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預定爆炸時間前不足24小時,來自羅布泊試驗場的急電對原子彈的設計提出疑慮。上級希望由周光召等負責核武器理論物理研究的專家,做一次認真的估算——中國首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概率為何?
周光召與同事們連夜進行計算,次日上午,將一份經聯合簽名的報告送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辦公桌上。報告顯示,經過計算,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可能性超過99%,除了一些人為不可控因素外,原子彈的引爆將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這份報告成為原子彈爆炸前的一顆「定心丸」,使得周恩來總理正式批准於10月16日15時進行爆炸。10月16日下午,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爆炸,標誌著中國跨入擁有核國家的行列。
杨振宁院士曾表示:“光召兄的回歸,使得中國於1964年比預想中早了一兩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