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中醫藥生態的變革,即將於明年年底啟用的香港中醫醫院,將掀起中醫行業的新篇章。政府也計畫在同一時期推出《中醫藥發展藍圖》,以提升中醫藥的整體發展策略。中醫藥發展專員鍾志豪在最近接受《星島》專訪時表示,短期內他們希望能夠優化中醫師的培訓制度,深化住院及日間住院服務的教育,同時探索擴大中醫師的醫療權限,以構建跨專業的轉介平台。從長遠來看,他們希望將「香港模式」打造為國際醫療的標準,並支援中醫藥企業的升級轉型,以助它們進入國際市場。
鍾志豪指出,隨著香港中醫醫院的啟用,未來有必要建立相關的住院培訓框架,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中醫住院和日間住院服務需求。他強調,香港的獨特之處在於中西醫並行的醫療體系。中醫師的診療模式是以純中醫為主,而公立醫院則是中西醫團隊合作,這在全球範圍內都極為少見。他表示,若香港能夠建立良好的純中醫及中西醫協作臨床路徑,其他國家如新加坡、加拿大、澳洲等地或將考慮借鑑這一模式,甚至把這一模式帶回國內進行改良和實踐。
在奮力打造為行業標竿的過程中,鍾志豪指出香港需要製定出一套国际標準,進而提升中醫專業的培訓及持續教育,促進不同醫療專業人員之間的合作互動。他強調現有的中醫管理體系已經運作超過20年,且有三所中醫藥院的課程通過專業評審,屬於高起點的教育體系,但隨著新醫院的啟用,未來需建立相應的住院培訓框架,因此《藍圖》中會體現這種需求。
在科技的應用方面,鍾志豪指出,增強中醫師在整個醫療系統中的角色是《藍圖》關鍵的部分。他表示,未來將會探討與西醫、物理治療師、放射治療師等多個專業領域的合作機制,包括賦予中醫師更多的醫療權限。他以一位年長女性的就診為例,強調中醫師能夠識別潛在的危險徵兆,並主動建議病人進行必要的檢查,這樣的合作更是以病人的健康為首要考量。
另外,他表示正在推進中西醫之間的電子病歷互通,期望能夠在中醫醫院中有效連結醫健通系統,進一步提升病例資訊的流通性。而後續的具體實施將需與專業團體進行深入的商討與合作,以建立清晰的運作程序和機制。
對於《藍圖》的推展時間表,鍾志豪透露,該藍圖分為三個層次:短期目標應以市民的需求為中心,中期則是規劃中醫藥專業及產業發展,長期則強調加強國際化。他提到,短至中期的目標大約為3至5年,而長期的願景則需10年的努力。
在未來的發展中,鍾志豪憧憬著一個全面而完善的中醫藥發展藍圖,推動中西醫的深度融合,並期待香港的中醫模式能夠贏得國際的廣泛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