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揭示了兩電(中電及港燈)電費的檢討結果。根據最新消息,兩電明年的淨電費將上調約「1%多少少」,這一幅度較五年發展計劃中預測的數字略有增加,引來社會的廣泛關注。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電費的上漲,市民對於電力供應安全和服務品質的期待也隨之提升,尤其是在今年多起電壓驟降事故的背景下,如何保障穩定的電力供應成為一大焦點。
根據兩電的數據,2024至2028年的發展計劃中,中電的基本電費將上升3.8%,而港燈則預測上升3.9%。具體來說,中電預計到2025年,其基本電費將達到每度電100.3仙,並且燃料費為43.7仙,最終的淨電價為每度電144仙,這一價格相比於今年初有所上升,約增加了0.8%。而港燈的預測則是到2025年基本電費將達到124.2仙,並且燃料費為42.5仙,淨電價將上升至每度電166.7仙,亦較今年初增加約0.7%。
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劉國勳表示,實際的電費增幅有可能超過兩電所預測的數字。他指出,燃料費用的回落幅度未及預期,這主要受國際形勢影響,包括持續的俄烏戰爭以及中東地區的新一輪衝突,這些都可能導致未來燃料價格的上升。此外,兩電在新能源發展和維修保養上的投入增加,也將促使基本電費的上升。他呼籲政府需嚴格把關,同時電力公司也應考慮到市民對於電費上漲的承擔能力。
然而,在電費上調背後,市民對於電力供應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來,由於電壓驟降造成的停電事故層出不窮,這引發了政府的高度重視。環境局局長謝展寰曾與中電高層會談,表達了他對頻繁停電事故的關注,並要求中電聘請外部顧問對過去三年的事故進行全面檢視。政府同時堅持要徹底檢討兩電的「管制計劃協議」,並且提出在未來的協議中應設立電壓驟降事故的懲罰措施。中電則表示目前仍在考慮這一提議。
在這場關於電壓驟降的辯論中,議員們對於中電的責任劃分展開了激烈討論。他們認為,如果電壓驟降是因為電力公司的設備故障或人為失誤,那麼顯然應當由電力公司承擔主要責任;但電壓驟降的情況較為複雜,有時難以完全避免。香港的電力系統設計了完善的恢復機制,短暫的停電後通常能迅速恢復供電,但如果屋苑本身的電力系統不足以承載,則可能會導致更長時間的斷電,迫使工程人員前往現場手動重啟系統。
中電高層認為,屋苑在更新電力系統負載能力方面應承擔相應責任。若要大幅提升基建,以降低電壓驟降的風險,將可能需要巨額投資,最後的成本仍將由市民承擔。此時,行會中的某些成員指出,要修改《協議》的內容必須獲得政府和電力公司的雙方同意,由於該問題存在不少爭議,短期內達成一致的可能性不大。劉國勳強調,比起懲罰措施,更應優化現有的軟硬件設施,以降低電壓驟降事件的發生率,因為類似事故在今年已經多次發生。
在這場電費調整及電力穩定供應的角力中,市民期盼的不僅僅是電費的透明化增加,還有對於電力安全的根本性保障。未來,政府、電力公司及社会各界的多方努力,必將對此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