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日正式公布《公共巴士和的士綠色轉型路線圖》,計劃投入約6億元資金,鼓勵公共交通業界採購電動巴士和電動的士。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指出,隨著全球進入綠色轉型的時代,這一舉措不僅是應對氣候變遷的必要行動,也是擎起新經濟的良機。謝展寰強調,香港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充當國家推廣電動汽車技術的先鋒和示範窗口,為整個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
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謝展寰詳細解釋了政府推行此資助計劃的背景和原因。他指出,電動巴士的成本相較於傳統巴士高出許多,因此若不採取資助措施,這些額外的經費很有可能轉嫁給乘客,抬高公共交通的使用成本。此外,他提到經過過去幾年的市場試驗,電動雙層巴士的價格已有所回落,未來有望和傳統巴士的價格相當,這無疑將為香港的綠色交通網絡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此外,謝展寰也對外界對政府在財政緊繃下推行資助計劃的質疑表示理解。他強調,推動電動車技術的發展是值得投資的,因為這將為香港的交通系統帶來長遠的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他提到,作為國際城市,香港在擁抱綠色轉型的同時,也能夠支持中國國家的電動車技術進步,進一步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
在談到有關電動的士的發展時,謝展寰表示政府對於換電技術採取開放態度,但目前尚未接獲具體的建議。鑒於香港地少人多,為電動的士提供換電設施面臨不少挑戰。他指出,隨著充電技術的迅速進步,將來充電和換電的時間差距將逐漸縮小,這也為未來的發展開辟了新可能。
對於電費補貼的問題,謝展寰坦言不會提供補貼。他解釋,隨著傳統石油氣的士轉換為電動型車輛,燃料費用已經降低約三成。而且,政府也在不斷推動外判公司興建充電樁,並將在條款中要求為的士業界提供充電優惠,進一步便利該行業的電動化轉型。
除了交通領域的綠色轉型,政府在垃圾減量和回收方面的努力同樣取得了一定成效。謝展寰提到,去年整體的廢物棄置量穩步下降,特別是在塑膠和廚餘方面,塑膠廢物減少了10%,而整體廚餘減少了3.4%。他期待這一趨勢將在今年得到進一步延續。透過社會對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自帶餐具,並踴躍參與廚餘回收,這樣的轉變為建立綠色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謝展寰還表示,香港將繼續探索設立更多的廚餘回收點,計劃在明年將數量從800個增加至1600個。他強調,建立綠色文化、改變社會習慣是極其重要的,未來會持續努力,使香港在環保方面展現出更強大的實力。
透過這些政策和措施,香港致力於在轉型過程中不僅滿足當前的需求,更朝著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邁進,為市民提供一個更健康、更環保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