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的醫學研究,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的盛行率讓人堪憂,全球大約有44億人可能受到這種細菌的影響,尤其是在亞洲地區,這個比例高達一半的居民曾經感染或仍然帶菌。這種細菌潛藏在胃壁的黏膜層,可能引起一系列腸胃健康問題,包括胃炎、胃潰瘍,甚至與胃癌和淋巴癌的發展有密切聯繫。
在最近一次的專業會議上,諾貝爾獎得主巴里·馬歇爾教授訪問香港,與當地醫師如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黃泰釗進行深度的學術交流。他們探討了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方案,以及如何提高病人對自身健康的認識。黃泰釗指出,許多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患者在早期並不會出現顯著的病徵,這使得不少人對自身健康的狀況掉以輕心。但是當感染情況惡化,則可能出現上腹脹痛、胃氣、飯後不適、食慾減退甚至嘔吐等不適症狀。
針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黃泰釗醫生提到,現今的首選治療方式為「三聯療法」,患者需同時服用兩種抗生素和一種質子泵抑制劑,通常療程持續1至2周,臨床成功率可達80至90%。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治療耐藥性問題日益凸顯,香港的案例顯示,對於第一線藥物的抗藥性逐漸增強。因此,醫生經常建議病人在完成治療後4至6個星期內,進行檢測以確認幽門螺旋桿菌是否已經被清除。如果檢測仍顯示存在該菌,則需要考慮改用第二線治療,包括其他類型的抗生素和質子泵抑制劑。
在預防方法方面,黃泰釗醫生建議,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叉感染風險較高,因此必需加強家庭衛生管理。無論是通過食水、唾液還是受污染的食物,幽門螺旋桿菌都有可能傳播給他人。為了降低感染的風險,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非常重要。特別是在用餐前和如廁後,應徹底洗手。此外,感染者在家庭聚餐時應使用獨立的餐具,並提倡使用公筷,以避免交叉感染,進一步保護自己及家人的健康。
隨著社會對這類健康問題的關注加深,黃泰釗醫生強調,積極掌握個人健康狀況,及時就醫,配合專業的衛生措施將對預防和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大家在生活中也應持續提高自我防範意識,以確保健康的腸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