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NBA中,入樽(灌籃)已成為一種愈發稀有的景象。近日,在灰熊隊與公鹿隊的比賽中,灰熊的明星後衛查莫蘭特(Ja Morant)展現出他的運動能力與比賽智慧,原本許多人期待他在快攻中展現標誌性的鏟籃,但令人意外的是,他選擇了在三分線外急停投籃,最終卻未能命中。這一幕不僅讓人驚訝,更讓我們看到他在本賽季中入樽次數的驟降。
查莫蘭特,在這個賽季中竟然沒有一次成功的入樽紀錄。在八場比賽中,他僅嘗試了兩次入樽,結果皆以失敗告終。這位25歲的明星球員,自肩部手術後,其入樽表現明顯下降,儘管他參與比賽的風格依然優雅,但那標誌性的360度上籃已然無法取代灌籃的震撼。更令人關注的是,他的三分球命中率並不高,卻仍持續進行遠距離投籃,這種行為隨著數據驅動的戰術演變,讓許多球迷感到失望。
籃球評論員Nick Wright在波士頓塞爾特人以61次三分球出手擊敗紐約尼克斯的賽事後,對現代籃球的打法表達了不滿,甚至建議聯盟應該考慮將入樽的得分提高為三分。他認為,這將激勵球員們更頻繁地進行灌籃,從而引回那些逐漸流失的觀眾。
本賽季,由於塞爾特人於2024年總決賽中使用了超高效的三分戰術奪冠,NBA的各支球隊隨之效仿。在過去的幾個賽季裡,平均每場出手三分球的次數穩定於35次,但本賽季卻突破至每場37.4次,這創下了近五年來的新高。按理說,這樣的打法本應引發更多的入樽機會,因為對手的大個子被迫拉至三分線外,突破路徑理應更加暢通。然而,事實卻是,儘管外圍射手們的頻繁出手開闊了進攻空間,入樽的頻率卻並未隨之增加。
同時,觀眾對於球場上炫目的入樽表現的渴望未有改變。在近期的比賽中,明尼蘇達木狼的年輕球星安東尼·愛德華茲(Anthony Edwards)在比賽中成功隔扣了沙邦尼斯(Domantas Sabonis),這一球瞬間引爆全場情緒,讓每位球迷感受到激動的心跳,然而他本賽季的入樽次數也僅有七次,與之前相比,入樽頻率已顯著減少;相對而言,三分出手的次數卻從每場6.7次上升至11.3次,這顯示出當前聯盟對於三分球的過度依賴。
現在,年輕的球員們在比賽中的表現更傾向於在三分線外投籃,這種現象同樣延伸到了許多老將球員。德瑪爾·德羅贊(DeRozan)本賽季甚至尚未有過入樽紀錄,而上賽季則成功入樽18次。這種改變一方面是由於年齡的增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聯盟對於三分球的愈發推崇。數據顯示,現今後衛的每場入樽次數僅達0.32次,較上賽季下降了8%。
在面對目前傷病和比賽刺激性的困境,許多專家們認為,僅僅鼓勵球員在空中全速碰撞,並不一定是長久之計。鮑爾州立大學的Nick Elam教授指出,問題的根源在於戰術的數據化,甚至造成了明顯的「投籃沙漠」現象,很多球隊在比賽中幾乎完全拋棄了中距離投籃。本賽季中,就有24場比賽中,中距離得分為零,這樣的歷史新低是不容忽視的。
因此,NBA正面臨打破目前單一化進攻模式的急迫需求。Elam希望球隊能重新思考進攻戰術,讓場上的投籃更為均衡,尤其是填補中距離區域的重要性。過去的數據顯示,隨著球隊普遍依賴三分球,甚至有時候整場比賽都會缺乏中距離得分,籃球比賽的多樣性與觀賞性正面臨挑戰。
總之,要解決入樽與比賽觀賞性逐漸下降的問題,NBA聯盟或許不應該單純透過改變得分規則,而是應該回歸創意與多樣性。或許有機會重新探索更多得分選擇,以滿足廣大球迷對精彩瞬間的期待,重拾入樽帶來的激情與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