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投稿:18928809533【微信同號】
首頁 » 科技 » TikTok在美國電商的困境:GMV不達預期,主播續航僅20分鐘

TikTok在美國電商的困境:GMV不達預期,主播續航僅20分鐘

分享:

TikTok在美國的出售危機似乎暫時緩解,總統大選結果難以預測,而TikTok對美國聯邦政府的起訴也仍在進行中。然而,對於一線員工來說,當前更為棘手的問題是如何將這個擁有10億日活用戶的全球產品,轉化為一門盈利的生意。

根據我們的了解,自2023年5月TikTok電商在美國試運行以來,其業績並未達到預期目標。今年上半年,TikTok電商在美國的日均銷售額(GMV)雖然超過2000萬美元,相較去年底翻倍增長,但距離全年日均4500萬美元的目標仍有不小差距。相比之下,截至今年5月,Temu全球日均GMV約在9000萬美元左右,美國市場佔比超過35%。對此,拼多多則予以否認。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TikTok電商還有一個單日GMV峰值目標,即在下半年美國市場達到7500萬美元,但目前還有相當的距離。去年底,這一數字僅為1600萬美元。

最初,TikTok電商在美國只接受已經將貨物運至當地的商家。然而,面對Temu和Shein的競爭,TikTok於2023年8月推出了托管業務,直接將中國倉庫中的商品發送至美國消費者家中。目前,TikTok的托管業務團隊已將目標從追求GMV轉向保障利潤。

美國是TikTok最重要的市場,廣告業和零售業規模均為全球第一,這意味著在這裡的成功將使TikTok獲得充足資金,繼續與Google和Meta這樣的巨頭競爭。

TikTok電商進入歐美地區的首站選擇了英國,因為英國人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能力與美國相似,可以為後續進軍美國市場探路。據了解,2023年TikTok電商曾暫緩進入巴西、愛爾蘭和西班牙等國,目的就是為年底在美國的正式上線鋪路;次年,在美國拜登政府簽署了TikTok「不賣就禁」的法案後,TikTok電商再次暫緩進入日本、韓國和德國等八國,原因還是為了集中資源穩住美國市場。一位TikTok內部人士表示,如果無法讓美國商家感受到平台的持續投入,他們可能會恐慌性撤離。

然而,美國市場也是TikTok電商最難攻克的地方。這裡的用戶和歐洲一樣,缺乏直播購物的習慣,主播供應不足,線下商業也同樣發達;再加上比歐洲和東南亞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除了亞馬遜這樣的巨頭之外,Temu憑藉低價商品已經銷往全球48個國家。自進入美國一年多來,Temu已成為這裡第二大最受歡迎的電商App,約15%的美國人在Temu上購物。

直播電商已經在中國證明了它的可能性和市場潛力。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TikTok或許能在歐美市場培養起類似的消費習慣,就像亞馬遜或Shein花了十多年建立起自己的供應鏈一樣。

「這件事一定能成,只是時間問題,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五年。」一位TikTok電商員工說。然而,目前時間對TikTok而言正是最為稀缺的資源。

面臨與英國市場相似的挑戰

2021年,TikTok電商在英國上線時,曾希望迅速複製抖音電商的成功模式。然而,他們很快發現這並不現實——海外市場沒有成功的直播電商案例,直播購物並不是用戶接受的消費習慣。兩年後,TikTok電商在美國正式上線,卻面臨同樣的困擾。

內容供應不足是首要難題。與當初進入英國市場時類似,TikTok電商在美國的主播最初大多是來自中國的商家。然而,由於他們大多英文表達能力欠佳,無法為美國本地用戶提供原汁原味的直播內容,這一度對TikTok主站用戶體驗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從2024年開始,越來越多的美國本土賣家入駐TikTok,平台上的帶貨主播逐漸轉變為本地達人。然而,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無論是主播數量還是他們的投入程度,美國市場都顯著落後於其他地區。

據我們了解,TikTok東南亞電商主播的日均開播時長約為2.5小時,而在英國和美國則僅為20分鐘左右。通常來說,20分鐘只夠國內主播介紹2-3件商品。開播時間短導致主播無法獲得穩定的流量支持,進而影響轉化率,平台也難以形成活躍的直播電商氛圍。

一位TikTok電商服務商抱怨當地主播不夠敬業,「每天至少要直播6至8小時才能看到真正的效果」,然而美國市場上還沒有如李佳琦這樣成功的案例,博主們沒有動力投入費時費力的帶貨直播。與中國市場不同,海外的博主們可以通過YouTube和Instagram等平台更輕鬆地賺取廣告收入。

一位TikTok電商人士透露,內部認為解決上述問題的途徑只有兩個,一是推廣成功的標桿案例,並建議MCN機構將歐美主播帶到中國接受培訓;二是引導國內的MCN機構出海。

為了鼓勵MCN機構在美國發展,與TikTok有合作的機構在美國直播帶貨時,單場最高可獲得70%的補貼,即每賣出100美元的商品,平台將返還70美元。

美國用戶尚未養成直播購物的習慣,也很少進行衝動消費。他們傾向於在直播間中看中某件商品後,將其放入購物車,再跳出TikTok到其他平台比價後才做決策。一旦TikTok上的商品沒有明顯的價格優勢,這些商品很可能只是為其他電商平台做了廣告。

國內常用的拉新手段在美國市場也失效了,比如為用戶提供「滿100減20」的優惠券等促銷方式。一位TikTok電商人士表示,美國用戶更喜歡直接打折,而不是通過完成一系列繁瑣的任務,來獲得有使用門檻的優惠券。

更大的挑戰在於算法推薦的不精準。TikTok在美國上線閉環電商的時間較晚,許多美國TikTok用戶大多沒有購物行為,因此他們的標籤相對粗糙和模糊,通常只有所在國家和大致年齡區間。對於直播間來說,「判斷什麼是優秀的直播間,或是如何做才能讓流量變大,完全是個黑盒。」上述MCN機構人士說。平台的推薦算法仍需要較長時間的演練才能變得更加精準。

面對比Temu和Shein更大的挑戰

在美國市場,Temu一直是TikTok電商的主要競爭對手。

2021年,TikTok在美國開放了半閉環電商,即允許用戶通過點擊外鏈跳轉至其他電商平台購物。兩年後,TikTok內部估算其美國電商的日均GMV在600萬至700萬美元左右。然而,此時進入美國僅一年的Temu,GMV已經是TikTok的十倍。TikTok電商很快效仿Temu上線了全托管業務。

所謂全托管業務,即跨境商家只需負責商品上架,而平台則負責選品、定價、倉儲、物流和售後等環節。全托管能夠拿到足夠低的商品價格,將出海賣貨的門檻降至最低,吸引了大量商家激烈競價。

然而,一年過去,TikTok的托管業務進展有限,目前僅佔TikTok電商整體規模的1/5。一位TikTok電商人士表示,為了應對與Temu和Shein的激烈競爭,TikTok電商的跨境商品補貼率一度高達40%,但補貼一旦結束,用戶便迅速流失。

一位Temu內部人士表示,TikTok電商無論在價格和品類上都沒有優勢,因此只能依靠內容帶來有限的轉化。在TikTok電商建立起完善的貨架場景之前,它將難以以Temu的方式取得成功。

與Temu和Shein這些相對純粹的交易平台相比,TikTok電商是建立在社交平台之上的。它們的體量也截然不同,Temu是一個從零開始發展的平台,Shein的用戶主要集中在女性群體,而TikTok則在美國擁有超過1.8億的用戶數。這些因素決定了TikTok面臨著更大的監管風險。

自TikTok電商在美國上線以來,它對商家開店的限制也更加嚴格。2023年5月,TikTok電商美國區小店開始測試,初期要求店鋪具備美國企業營業執照、美國法人(中國籍股東不超過25%)等本地資質,並擁有美國海外倉且能夠從本地發貨;兩個月後,TikTok電商在美國開放中資美企跨境店入駐(ACCU),同樣要求擁有美國營業執照,本地倉儲和本地發貨;到年底,TikTok電商才在美國全面開放跨境店入駐。

TikTok電商的直播間還有意識地減少與中國有關的內容。

一位TikTok內部人士透露,TikTok電商會將直播間劃分成若干等級,以評估其內容質量。低等級直播間的表現包括:英文表達不流利、主播英文口音不佳或中英文混雜、中國風元素過多、主播講述的內容與當地文化習慣不符等。他們還在美國市場限制了一些跨境直播間的流量,目的是打造更貼近本地的購物體驗。

為了規避風險,TikTok員工在數據調用上也面臨困難,例如無法獲取詳細的美國用戶ID(用戶唯一標識符),從而無法幫助分析不同用戶在平台上的購買行為、社交網絡關係和個性化偏好等。

英國曾經是TikTok在歐美地區開展電商業務的起點,但如今該市場的增長已經極為緩慢,規模甚至遠小於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TikTok電商在英國經歷的衝突和挑戰充分說明,是否能成功開展電商這樣困難的業務,取決於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從一家全球公司轉型為一家更「中國式」的公司——如激進的擴張策略、高舉高打的營銷模式,以及更多依賴中國的基礎設施(主播與MCN機構、貨品與物流)。然而,在當前的美國市場和複雜的地緣環境下,這樣的「回歸」似乎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