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青少年面對「躺平」現象:迷茫與休息的交織

青少年面對「躺平」現象:迷茫與休息的交織

分享: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女青)在2023年10月19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調查針對990名中學生進行,發現超過六成的受訪者對「躺平」持正面或中立態度,近三成的學生則自認為已經「躺平」。此現象涉及的「躺平」行為,涵蓋了選擇輕鬆生活、不積極社交及對成績不再追求的態度。

根據調查,52.6% 的中學生對「躺平」的評價為中立,34.8% 認為其有負面影響,而僅12.6% 的學生表示其看法為正面。此外,有48%的受訪者表示會支持朋友選擇「躺平」的生活方式。27%的受訪學生認為自己已經進入了「躺平」的狀態,其中41.2% 的人更表示這種狀態已持續了一年以上。

這項調查同時揭示了「躺平」的內涵。276名自認已「躺平」的受訪者中,70%以上的人認為懶散及輕鬆生活是「躺平」的一部分;而50%到60%的人則將不交功課、不想社交及學業成績不求高標準等行為視為與「躺平」相關。更有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不具明確的興趣或對未來缺乏想像也是「躺平」的一部分。

在談到「躺平」的心態時,女青將其細分為「覺醒躺平」與「逃避躺平」兩類。前者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反映了年輕人對於社會壓力的認識;而後者則顯示出對當前生活狀況的逃避。調查發現,七至八成的受訪者支持不追求名車及體面工作的生活方式,這是「覺醒躺平」的表現;而約50%的人則表示難以適應快節奏的生活,選擇滿足基本生存。

面對這樣的現象,一位剛考完DSE的學生阿偉,以自身的經歷表達了對「躺平」的理解。他形容自己為「無望型」,因為在考試的過程中感受到努力無法得到認可,最終選擇「躺平」。他認為,不如放下壓力,選擇低度生活,並期望未來能找到一份輕鬆的工作以維持生活。

女青的總主任郭義聰指出,這些中學生的想法往往僅是對於現狀的思考與調整,而非一味的逃避。他強調社會應該提供更多的支持與引導,幫助年輕人進行生涯規劃,並接受他們對職業路徑的不同選擇。他認為,「躺平」並不是一個應該被妖魔化的詞彙,而是值得關注的現象。

該項研究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於探討「躺平」是否與疫情或社會事件有關,而是著重於了解年輕人內心的戰鬥與迷茫。藍朗,女青的研究主任,表示因為「躺平」缺乏明確的定義,因而很難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

透過這次調查,社會應當重新思考對於年輕人的期待,或許「躺平」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他們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中,所做出的冷靜而理性的生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