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醫科大學(中大)與環太平洋大學協會進行的一項聯合研究揭示了氣管癌發病率驚人的現象,結果顯示中國的氣管癌發病率遠高於許多鄰近地區,與城市的人類發展指數(HDI)以及多種社會經濟因素緊密相連。
根據該研究的數據,氣管癌的全球年齡標準化發病率(ASR)約為每千萬人口2.9例,而中國的這一數字卻達到了4.7,明顯高於韓國、日本及蒙古等其他東亞國家。特別是對於老年人群體,氣管癌的發病率正顯示潛在上升趨勢,這引發了研究者對病因深入分析的迫切需要。
該研究團隊通過查詢「全球癌症觀察站」、「五大洲癌症發病率」和「全球疾病負擔」等資料庫,分析了過去十年的氣管癌流行病學數據。研究結果顯示,2022年全球新發的氣管癌病例數量達到3,474宗,年齡在50至74歲之間的長者發病率最高,而男性發病率則普遍高於女性。地區性的數據指向中東歐地區的發病率最為驚人,每千萬人口中高達9例,尤其是匈牙利的發病率為每千萬人口中13例,成為全球最高。
這項研究也揭示了氣管癌的一些常見症狀,包括持續性咳嗽、聲音變沙啞以及吞嚥或呼吸困難等。儘管氣管癌在所有惡性腫瘤中的占比不高,但由於缺乏及時的診治,患者在確診時多數已經是晚期,導致五年存活率低於30%。研究中的第一作者,中大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的助理教授黃俊杰指出,雖然目前尚無明確原因解釋中東歐及地中海地區的高發病率,但推測可能與該地的遺傳因素及環境影響密切相關。
此外,研究還發現氣管癌的發病率與高人類發展指數、吸煙、酗酒、不良飲食習慣及缺乏運動等多重可控因素有關。這表明加強健康教育,特別是針對高風險人群的支持與干預,顯得尤為重要。
在另一方面,這項研究同樣指出,儘管近十年全球氣管癌的整體發病率有下降的趨勢,但在女性及15至49歲的青年群體中的發病率卻未顯示出顯著的下降,部分國家的發病率甚至出現上升,如哥倫比亞、挪威和科威特的女性發病率有明顯增長,這使人不得不重視年輕群體的健康狀況。
中大研究團隊高級通訊作者、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表示,這種現象是一個警示,需關注青年及女性群體的生活方式變化,並通過針對性的健康干預措施來避免氣管癌發病率的進一步上升。這些結果將為公共衛生決策者制定有效的預防策略提供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