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政府於今年三月正式推出「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旨在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和高端人才來港。然而,自計劃推出以來,投資者的回應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明朗,數據顯示到十月中旬,香港當局已接獲753宗申請,當中595宗獲得「原則上批准」,預計將為香港帶來超過220億港元的資金。
該計劃的申請門檻設定為3000萬元,而最新的《施政報告》中進一步優化了政策,允許投資住宅物業,且每單位的物業成交價必須在5000萬元或以上。根據此政策,申請者的總投資上限可計入1000萬元,進一步刺激投資市場的活力。
截至十月十三日的資料顯示,該計劃的申請情況非常積極,其中695宗申請已被核實符合淨資產規定,值得一提的是,有202宗申請確認符合投資要求,而175宗更是獲得「正式批准」,顯示出此計劃已開始吸納國際資金。
多位立法會議員對此表達了各自的看法。金融服務界的李惟宏議員指出,5000萬元的物業成交價門檻略高,建議政府在政策實施六至十二個月後重新檢討門檻,以靈活調整,從而提升計劃的吸引力。然而,他也強調,若要下調門檻,必須謹慎處理,以免影響市場的穩定性及民生。
會計界的黃俊碩議員則提到,政府應加強對計劃的宣傳,以提高市面上投資人士的認知度,因為許多潛在投資者對於政策變動並不完全了解。他建議可以透過貿易辦事處等渠道加強宣傳,同時他也對目前的門檻表示擔憂,認為這一要求在現今市場中相對較高,並呼籲政府在推行後的適當時期再次檢討。
另一方面,工業界的吳永嘉指出,隨著申請數字的上升,顯示出此次政策的優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他提到,許多來自亞洲的投資者在投資時最傾向於購入住宅,這與他們希望“落地生根”的傳統文化有關。在此背景下,他也建議政府在政策運行一段時間後,根據實際反應考慮適當調整住宅成交價。
整體而言,「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在香港經濟復甦的過程中,無疑扮演了關鍵角色,為吸引國際資金、促進經濟繁榮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隨著申請數量的增加及社會各界的關注,這一計劃或將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明亮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