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眾籌作為一種新興的資助方式,自2012年以來迅速發展,尤其是在社會運動背景下,成為某些團體的主要資金來源。然而,隨著政府於2022年底提出加強眾籌活動規管的建議,並展開了一次公眾諮詢,至今卻似乎未見重大進展,讓社會對此議題的未來感到困惑。
根據政府的諮詢文件,當局曾建議建立一套清晰的規管制度,以便於對所有眾籌活動進行監管,無論這些活動是在線上或線下進行,皆需預先提出申請。這一制度的核心是提高透明度與問責性,確保眾籌所得資金的合法運用,並減少不法分子藉藉眾籌名義進行詐騙的風險。諮詢結果在去年三月完成,但隨後似乎沒有後續措施出台。
值得注意的是,自暴動和社會動盪以来,反對派的籌款活動如「612人道支援基金」與「星火同盟」等團體已經停止運作。這些團體曾經在社會運動中募得大量資金,協助被捕者,但因警方的執法行動與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了其運作模式。財庫局局長許正宇也曾點名批評某些眾籌活動,認為其支持的行為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甚至國家安全。
目前的政界分析表明,許多政界人士認為在當前社會環境中,已不再有強烈的立法需求。特別是在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後,關於防範國家安全危害的法律已經基本完善。立法會還剩下不長的任期,已排定有許多緊急且重要的法案待處理,如住房政策、基礎設施保障等,因此很難在短期內再進行眾籌相關的立法。
行政會議成員、資深大律師湯家驊明言,眾籌本身並不是違法行為,反而是一種有效的資金籌集方式。於是他認為當前社會的安定,使得追加法律框架的需求不再迫切。民建聯的財經事務發言人陳仲尼則持有不同觀點,他指出,儘管現行的國安法律框架已經具備完善的基礎,但對於眾籌資金的去向及用途仍然缺乏清晰的法規。希望政府在完成其它優先性的立法工作後,能夠再次審視此事,以防範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
儘管眾籌的規管問題仍然懸而未決,但社會的關注與討論表明,市民對於該議題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立法進程的緩慢也反映出現行法律制度與社會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未來如何平衡二者以達致長遠的良性發展,將是值得深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