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翠屏河新生:觀塘「臭渠」變身智能水閘及生態綠洲

翠屏河新生:觀塘「臭渠」變身智能水閘及生態綠洲

分享:

近年來,香港的親水文化日益蓬勃,渠務署更致力於修復和活化低迷的水道。位於觀塘的敬業街明渠,經過五十年的歷史,現在已轉變為一條引人入勝的翠屏河,象徵著城市更新和生態保護的匯聚。早在今年九月,路段的主體工程就已經竣工。而在即將到來的開幕典禮上,市民將正式迎來翠屏河的美麗新面貌,包括河道走廊及各項新設施。

在先前的現場視察中,「臭渠」的名號似乎已成過去。翠屏河周圍的環境變得格外宜人,清新的空氣中甚至聞不到任何異味。新設的「智能水閘」在下游升起時會形成了一道小瀑布,潺潺水聲如同自然的音樂,令人心曠神怡。渠務署表示,這項工程的設計不僅注重水質的穩定,同時亦恢復了河道的生態價值。以往潮退時明渠底部裸露,帶來臭味,如今透過水閘的使用,穩定的水位為水生生物提供了更好的棲息地。

翠屏河全長約一公里,活化工程於2020年7月開始進行,涵蓋翠屏道、敬業里及敬業街一段明渠。去年八月,部分設施如翠屏海濱跨河通道已提前開放,隨著明日開幕典禮的展開,其餘大部分河道走廊及相關設施也將正式對市民開放。渠務署的排水工程部總工程師溫卓強指出,這次活化項目融入了「河畔城市」的概念,旨在打造多功能公共空間,不僅僅是防洪,還希望促進社區的連結。

整條河道內增設了「6+1」條跨河通道和六個園景平台,不僅讓市民能夠暢通無阻地穿梭於河道兩岸,也在市區內提供了一片休憩之地。溫卓強提到,團隊對於改善以往河道帶來的異味進行了全面考量,從工程設計到日常維護及社區教育,力求解決居民的困擾。除了智能水閘,亦設置了三個旱季截流器,巧妙地將受污染的雨水截流,防止其進入河中,進一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在生態方面,這次活化專案也十分重視保護工作。翠屏河的獨特之處在於保留了超過五十棵細葉榕,這些樹木成為了「林蔭走廊」,不僅使沿岸的生態環境更加多樣,也提升了整個區域的美觀度。專家表示,這里的生態系統正在逐步恢復,目前已經吸引到小白鷺等野生物種的頻繁出現,而且隨著環境的改善,將會有更多本地小動物到來,助力生態多樣性的增強。

此外,為了增強翠屏河的觀光吸引力,渠務署特意設置了75個渠務KOL的藝術裝置,包括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的十二生肖及受本地大熊貓熱潮啟發的熊貓設計,成為民眾打卡的好去處。在河岸旁,還有精心設計的文化地標和時尚的藝術元素,為這個公共區域注入活力。標志性的「浮蓱」亦將成為湖面上的絢麗燈光裝飾,每到夜晚,燈光折射在河面上,形成一幅靚麗的畫面。

這一切的變化不僅讓翠屏河重獲新生,也為觀塘區的市民提供了更多親水的可能性和生態的享受,讓人期待這個充滿活力的空間在未來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