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正式發布,為香港的科技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聲明2030年將成為關鍵節點,屆時香港園區的第一期基礎建設必須達到預定標準,以確保與相鄰的深圳園區能有效發揮協同效應。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接受《星島》訪問時,坦承當前的時間壓力相當大。面對未來數十座大樓的建設,涉及的投資金額高達數百億元,完全依賴政府的財政支持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因此,他呼籲業界共同參與,以加快建樓進度,包括計劃中的酒店及其他設施。
孫東表示,為了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及意向,計劃於明年開展市場意向調查(EOI),以期在明年下半年逐步將土地投放至市場。他對於是否優先考慮本地發展商的問題,則謹慎地指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未來的招標安排,因為內地企業擁有地理上的優勢,未來的時間要求可能會成為招標中的重要參考因素。
據悉,河套香港園區的發展計劃分為兩期進行,根據2021年立法會財委會的文件,第一期計劃建設31幢大樓,但目前僅有3幢樓宇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儘管第一期的總樓面面積比2021年時有所增加,但擬建的大樓總數依然不變。孫東提到,當前已有8幢樓宇獲得批准,其中包括兩座濕實驗室及一座人才公寓,預計將於今年底開始落成。他強調,除去已經落實的建設之外,其餘的硬體建設也需要加速進行。他提醒,政府已投入超過181億元建造首8幢大樓,而未來第一期其餘的基建費用也將達到數百億元,因此「不能完全依賴政府的資金支持」。
關於私人參建的機會,孫東表示,市場對於不同類型的建築需求日益多樣化,未來不僅限於先進製造中心和產學研基地,還包括數據科學大樓、餐飲娛樂配套及酒店等住宿設施。他持開放態度,期待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參與建設,甚至與政府合作,共同為創新園區的發展出力。
局方補充,參考其他地區科技園區的發展經驗,相關企業的入駐準則將圍繞產出及業務的可持續性、技術創新、投資潛力、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展開,所有參與者需在園區內從事研發工作,推動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或孵化。
目前,河套香港園區一部分用地仍被其他項目使用,包括第二期規劃中的應急醫院。孫東提到,今年初已經將一個方艙設施搬遷,釋放了約5公頃的土地以供新大樓建設,並希望在明年能釋放更多土地並逐步投入市場。而關於跨境行人橋的建設進度,孫東透露將於年底至明年初再與深圳方面進行細節商討,包括橋樑的位置及人流量的安排。
面對國際化的發展需求,孫東也強調未來香港園區的管理必須保持開放,這對於創建一個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環境至關重要。而在確保內地生物樣本和數據安全的問題上,他也表示,將會采取嚴格的措施以避免數據洩漏。總體而言,孫東希望透過政府與企業的緊密合作,創造出一個高效率的科技創新生態系統,以迎接2030年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