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問題愈來愈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隨著疫情及生活壓力的影響,香港的心理健康狀況面臨挑戰,各界對此的反思與行動不容忽視。為了進一步增強社區對精神健康問題的認識和介入能力,香港心理衛生會近期建議將「精神健康急救課程」擴展至全港的關愛隊,促使更多成員能夠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提前識別及處理精神健康問題。
香港心理衛生會在最近為關愛隊成員提供的「精神健康急救課程」中,教授了包括溝通技巧、應變處理方法等內容,旨在提升社區志願者的專業能力。課程的效果在一次研調中得以驗證,該研究由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進行,涵蓋了127名參與者。結果顯示,參加過課程的關愛隊成員在精神健康知識、對情緒病及精神病患者的接受程度,還有社區服務應用方面均有顯著的改善。這份研究報告特別指出,這些成員的精神健康知識測試分數平均達到45.6分,有效顯示出課程的成效。
代表香港心理衛生會的副總幹事黃敏信強調,預防是提升社會精神健康的最佳途徑,「投放1元有5元回報」的理念,充分反映了在精神健康工作中投入預防性工作的價值。因此,她建議將該急救課程推廣至所有關愛隊,並對合適的成員進行專業導師培訓,確保他們能持續提升自我能力與知識。
關愛隊成員鄭先生也分享了他的心得,指出自從參與課程後,他對精神健康的認識有了顯著的增長,了解到大多數精神病患者並不具暴力傾向。他更強調,關愛隊的角色就像是一組「哨兵」,能在社區中及早關心到有異常行為的人士,這不僅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也確保有需要的人能夠得到及時的幫助。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崔佳良則提出,社會上有些觀點質疑關愛隊無法取代專業人士的角色,但她認為,關愛隊擁有的社區覆蓋和滲透性,實際上比傳統醫護團隊更為強大。關愛隊能夠在基層社區中提供早期識別和預防服務,這對於建立健康社會是至關重要的。此外,若希望關愛隊能發揮應有的功能,就必須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培訓和背景知識。
隨著社會對精神健康的重視不斷增加,各方都在尋求建立更完善的社區支援系統。工聯會的立法會議員鄧家彪也指出,關愛隊的專業培訓不僅能提升社區成員的服務能力,還能促進不同地區間的協作,構建一個有效的服務網絡,幫助更多遭遇精神健康困擾的人士更容易地尋求幫助。
香港心理衛生會的倡議不僅是一次對社會關懷的呼籲,更是務實的行動方案,旨在透過在基層的推廣,使更多的人認識並理解精神健康的重要性,進而在廣大社區中播下希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