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疫情下的私隱風波:逾17,000市民個資外洩引發公眾關注

疫情下的私隱風波:逾17,000市民個資外洩引發公眾關注

分享:

隨著新冠疫情的迫在眉睫,香港的圍封強檢行動於2022年展開,為了應對疫情,機電工程署在此期間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近日私隱公署的一項調查卻揭露了在這場與病毒抗爭的戰役中,一起個人資料外洩事件。該事件涉及超過17,000名市民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地址、身份證號碼和電話號碼等,讓人擔憂他們的私隱與安全受到威脅。

根據私隱公署的報告,機電署在協助執行的14次圍封強檢行動中,利用一個雲端平台的電子表格來收集受檢市民的資料,這本應是為了確保檢測工作的一致性和效率。然而,令人大感意外的是,公署在今年4月接獲市民投訴,發現這些收集到的個人資料可在該平台上被搜尋到。這一消息不僅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對機電署的做法提出了質疑。

報告指出,機電署在事件中存在四項明顯的缺失,包括沒有對保存個人資料的時間限制進行書面規範、未要求承辦商主動刪除資料、沒有積極跟進有關資料的刪除情況,以及對保障個人資料的安排未予妥善考慮。私隱專員鍾麗玲對此表示,機電署的處理方式顯然未能符合《私隱條例》的要求,並對公眾期望造成了影響,讓人感到遺憾。

面對這一情況,機電署表示將仔細審視報告內容,並會「嚴肅跟進和採取適當行動」。該署已開始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強化私隱管理政策,包括對個人資料的處理指引進行全面檢視,並加強員工對私隱保護的培訓。同時,機電署也在思考如何優化電腦支援系統,開發專用平台以確保個人資料的安全性和私隱的保護。

這一事件不僅反映了在緊急情況下防疫工作的複雜性,也提醒了公眾在疫情期間對自身私隱的重視。在未來,機電署必須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危機的同時,更加重視個人資料的安全管理,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以重建民眾信任。隨著各種挑戰的持續,政府也必須從中吸取教訓,落實更加嚴謹的制度,保護市民的私隱與安全,真正做到在危機中兼顧防疫和個人資料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