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香港珊瑚礁生態面臨挑戰,政府積極尋求保護方案

香港珊瑚礁生態面臨挑戰,政府積極尋求保護方案

分享:

漁農自然護理署於今日(8日)正式公布「香港珊瑚礁普查2024」的調查結果,揭示本港珊瑚在今年夏季再度面臨白化的情況。這一現象今年的出現地點較去年更為廣泛,使人們不禁對香港的海洋生態的未來感到擔憂。這是自2022年以來,香港首次再次出現如此顯著的珊瑚白化現象。為了應對這一危機,漁護署目前正在積極研究可行的保護措施,並於8月份邀請了數位本地的珊瑚和海洋科學專家,共同探討如何更有效地保護本地的珊瑚生境。

專家們的會議重點在於識別與珊瑚白化有關的主要環境因素,例如水溫、光照及污染物含量等,並討論如何加強對這些環境變數的監測。此外,專家們還計劃制定針對性研究項目,以減輕白化對本地珊瑚的影響,形成一套全面的應對策略,以確保香港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儘管面臨著白化威脅,漁護署強調本港珊瑚的整體健康狀況依然保持在較高水平。雖然一些珊瑚經歷了白化,但隨著上個月海水溫度開始下降,大部分受到影響的珊瑚已經顯示出恢復的跡象,進而讓人們對生態復原抱有希望。

在過去五個月的「香港珊瑚礁普查2024」中,調查團隊涵蓋了多個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地點。涵蓋區域自東平洲延伸至果洲群島,33個普查地點中,有9個坐落於海岸公園,包括海下灣海岸公園和印洲塘海岸公園等。調查結果顯示,11個普查地點的珊瑚覆蓋率超過50%,而海下灣的珊瑚覆蓋率更高達75.1%,成為所有地點之冠。這些結果一方面展現了香港海域的生物多樣性之豐富,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必須持之以恒地保護這些珍貴的生態資源。

在普查中,參與的潛水隊根據國際標準進行數據收集,並利用專門的珊瑚健康監察表來評估珊瑚的狀況。經過評估,今年的珊瑚色素平均健康指數達到3.95,顯示整體健康狀況超過了通常的3的平均值,這是令人鼓舞的消息。

此外,潛水隊還針對20種預選的指標物種展開了調查,結果顯示所有指標物種均有錄得,包括了各種魚類及無脊椎動物。普查中最常見的物種包括眉魚、蝴蝶魚及海鮮類,且在特定地點如西貢牛尾海和海下灣,生物多樣性尤為豐富。

令人欣慰的是,所有普查地點均未發現有破壞性捕魚作業的痕跡。雖然有12個地點發現了棄置漁網,所產生的影響屬於輕微,漁護署將會進行清理,以減少其對脆弱生態系統的潛在危害。

面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的影響,香港的海洋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然而,專家與政府的共同努力無疑為我們的海洋生態保護開啟了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