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農自然護理署於近日發布的「香港珊瑚礁普查2024」結果顯示,本港珊瑚在今年夏季再次出現白化現象,且受影響的地點較去年夏季有所增加。此現象自2022年以來再度浮現,再次引起社會各界對珊瑚保育的關注與重視。政府新聞處表示,漁護署正在積極探索應對措施,並於8月邀請了眾多本地的珊瑚和海洋科學專家,以共享彼此的見解,討論如何更有效地保護本地珊瑚,進一步促進相關研究和保育工作的方向。
據報導,專家將著重於研究影響珊瑚白化的主要環境因素,包括監測水溫變化、海洋酸化等因素,以便設計針對性的緩解措施,幫助減少珊瑚白化造成的負面影響。儘管目前珊瑚受到白化影響,漁護署強調,其整體健康狀況仍保持在一個較為良好的水平,且生物多樣性也得以維持。隨著海水溫度逐漸下降,各類受影響的珊瑚也開始顯現出恢復的跡象,這帶來了一絲希望,顯示本港珊瑚生態系統的韌性。
此次為期五個月的珊瑚礁普查於6月啟動,調查範圍涵蓋了本港的多個生態重要地點,包括東平洲至果洲群島的廣闊水域,共有33個普查地點,其中9個位於海岸公園,如海下灣海岸公園、印洲塘海岸公園及東平洲海岸公園等。普查結果顯示,11個普查地點的珊瑚覆蓋率超過50%,其中海下灣珊瑚灘的珊瑚覆蓋率達到了75.1%,成為此次普查的最高紀錄。
為了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參加此次普查的義務潛水隊遵循國際標準收集數據。在調查中,潛水員通過使用特殊設計的「珊瑚檢視」健康監察表來評估珊瑚的健康狀況,根據珊瑚的顏色測量其色素濃度。普查結果顯示,今年的珊瑚色素平均健康指數為3.95,顯著高於一般水平3,這表明本港珊瑚的整體健康狀況仍相對良好。
此外,普查期間也記錄了20種預先選定的指標物種,包括多種熱門魚類及無脊椎動物,如眉魚、蝴蝶魚、海參和海膽等。這次普查成功錄得所有的指標物種,並且在西貢牛尾海、東面水域及海下灣海岸公園觀察到了大量的石斑魚和眉魚,展現出本地海洋生物的豐富多樣性。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普查地點均未發現有破壞性捕魚作業的跡象,但在12個地點發現了少量的棄置漁網。漁護署表示,這些漁網的影響較為輕微,將會展開清理工作,以保障珊瑚礁生態的安全與穩定。
總之,儘管面臨著珊瑚白化的挑戰,但香港的珊瑚生態系統仍展現出一定的韌性和生命力。未來,政府和相關機構必須加大對於珊瑚保護的投入和研究,確保這片珍貴的海洋資源能夠持續繁榮,造福未來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