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正式對外公布,這一重要文件明確指出,2030年將成為香港園區發展的一個關鍵節點。根據計劃,屆時香港園區必須完成第一期的基礎建設,以充分發揮與深圳園區的協同效應,促進兩地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接受《星島》新聞的訪問時,坦承面臨的時間非常緊迫。香港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涉及數十幢大樓,總投資金額高達數百億元,這筆巨額開支的來源不僅依賴政府,他希望能與業界攜手合作,以加快建設進度,包括酒店等配套設施的興建,力求吸引和集聚更多創新科技企業。
根據孫東的透露,未來一年內,他們將進行市場意向調查(EOI),了解市場對建設的需求,並計劃在明年下半年逐步將土地釋放到市場。關於是否優先考慮本地的合作發展商,孫東表示,很難用“是”或“不是”來簡單回答,因為內地企業的地利優勢毋庸置疑,他們也希望有更多企業參與。不過,由於項目的時間限制,在未來的招標過程中,可能會將「時間」因素納入考量。
香港園區的具體發展計劃是分為兩期進行。根據2021年立法會財委會的文件,第一期計劃建設31幢樓宇,但目前僅有3幢正在接近完工狀態。雖然第一期的總樓面面積已經較2021年倍增,但建築總數卻基本持平。據孫東介紹,現在已經有8幢大樓正在興建,包括2座濕實驗室和1座人才公寓,預計將於今年底完工。其餘的基礎建設仍需加快進度,因此他非常期待業界的參與,並指出,政府已全資撥出超過181億元來興建首批8幢樓宇,未來的建設總包裝將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投入,這使得與企業共同合作顯得尤為重要。
孫東表示,目前尚未和任何發展商展開具體的合作洽談,但他期待來年的市場意向調查會啟動,屆時會更清楚哪些领域的需求受到重視。對於私人可參建的項目,則計劃涵蓋各類型大樓的建設,包括先進製造中心、產學研基地、數據科學大樓等,甚至是餐飲和娛樂設施,對於科技企業自己需要的空間,他們也持開放態度,鼓勵企業藉由合作的方式來推進建設。
在未來的規劃中,香港園區在用地的管理方面也需要不斷謀求優化。例如,近年來因應方艙設施的搬遷,約5公頃可用地已清空,並計劃用於建設第一期的5幢新大樓。對於未來的一些用地安排,孫東表示希望能持續清空土地,並將可用地投放到市場,希望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加快步伐,至於第二期的用地發展則可等待時機。
孫東還提到,針對香港園區內的多項基礎設施建設,他們正計劃建設兩條跨境行人橋。關於動工的時間表,他透露會在今年底至明年初與深圳方面進一步討論具體的安排,包括橋樑的具體位置、人流量的測試等。他強調這些橋樑主要是為了步行通行,而不會設置行車通道,但仍然能攜帶簡單的手提行李過橋。
在規劃的初期,園區的管理原本是採取封閉式管理的,但孫東指出,為了創建一個真正國際化的園區,也必須「開放起來」。對於如何保障內地生物樣本及數據的安全,他強調將采取更加嚴格的管理措施和合約約束,並會借鑒國內的電子圍欄等措施,以杜絕敏感數據的外流。他強調,管理得越好,國家對於進一步開放的力度就會越大。
這些精心規劃的步驟和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展示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未來的光明前景。透過政府和業界的共同努力,香港園區將成為支持創新創業的重要基地,進一步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