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對每一個人的意義都是獨特的,尤其是在面對生命的終結時,無論是華裔還是非華裔的長者,常常都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和忌諱。為了打破這些障礙,藝術治療師李慧莊(Janet)推出了名為「藝術生命軌跡」的社區計劃,旨在幫助以香港為家的華裔及非華裔長者透過視覺藝術、音樂和舞動等不同媒介,來溝通和傳遞情感,同時探討生死教育這一敏感話題。
這一計劃由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主辦,John表示,透過6節的小組課程,參與者不僅能夠在創作中表達對生命的感受,還能提升他們的精神健康,並改變對死亡的理解,達到減少焦慮的目的。她強調,藝術不僅是表達的工具,更是心靈的窗口,使長者們能夠更加舒適地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
在進行這些小組活動時,Janet面對的最大的挑戰是獲得長者們的信任。特別是當她面對與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非華裔長者時,建立信任的過程變得愈加重要。她表示,組織過程中會始終以非批判的態度來關懷和理解他們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及個人經驗,確保每位參與者都能在安全的環境中表達自己。同時,為了讓非華裔長者能夠有效地交流,每次活動中都會有翻譯配合,消除了語言上的障礙。
「生命旅程展覽」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延伸活動,於香港的海富商場及樂富廣場展出了來自參與計劃的長者所創作的多件藝術作品。這個展覽不僅展示了長者們的創意和才華,更重要的是,它為這群長者提供了一個平臺,讓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生命經歷。
其中,一位年近八旬的尼泊爾裔長者Kumari Gurung參與了這個計劃,她表示自己在香港生活了將近30年,常常感到生活的空虛。她分享道:「雖然我會說一點廣東話,但與社區的互動大多限於打招呼,這很少讓我感到生活的豐富。我參加這個計劃是希望能改變這種單調的生活,結識更多的新朋友。」Kumari通過藝術作品表達了她對生死的豁達態度,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同樣參與計劃的73歲長者何淑英(英姐)則分享了她的內心世界。她表示,自己在生活中經歷過眾多的分離和病痛,這些情感壓力在日常生活中難以找到合適的對象傾訴。她帶著嘗試的心態參加這個計劃,並發現這是一個讓她表達自我的良機:「藝術讓我能夠將那些難以啟齒的情感表達出來,許多執念經由創作慢慢放下,使我變得更加開心。」她甚至開始主動與非華裔長者互動,從過去的迴避中走出,這也是她在計劃中獲得的一大變化。
此外,年輕的65歲參與者戴春煌(ET)則在展覽中擔任了義工導賞員,主動展現出想要支持別人的熱忱。他的作品圍繞著「愛」這一主題,並透過藝術創作向太太傳遞自己的感情。他分享道,「這些作品都是送給我太太的,雖然她不在香港,但透過那些照片,我們的心靈依然相連。」
在「藝術生命軌跡」社區計劃結束後,Janet表示,參與者們對生命的探索仍然不會就此停止。「我看到他們在思想上的轉變,以及幫助他人的熱情,這是計劃最大的成功。」她透露,明年計劃將邀請部分完成課程的參與者成為生命探索大使,帶領更多人進一步探尋生命的意義,並在社區中傳遞愛與關懷。
這個計劃的推行,無論是對於參與的長者,還是對於整個社區,都起到了積極的影響。藝術創作不僅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窗戶,也讓他們能夠用全新的視角重新認識生命和死亡,進而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平靜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