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最近正式揭幕,清晰指出2030年將是香港園區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屆時必須完成第一期的基礎設施建設,以便有效地與深圳園區協同發展。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接受《星島》媒體的訪問時,坦承目前的時間壓力十分巨大,尤其是面對未來須建設數十幢大樓,這需要數百億元的巨額資金投入,政府無法獨力完成,亟需業界的積極參與,以加速建設進度,包括酒店等配套設施的興建。
孫東透露,他們計劃在明年開始進行市場意向調查(EOI),並在下半年逐步釋放土地以吸引更多開發商的參與。在關於是否優先考慮本地企業的問題上,孫東表示這個問題難以簡單回答。他指出,內地企業擁有地利優勢,因此他們對於參與該項目的興趣很高,而基於項目的時間限制,未來的招標過程中可能會考量到時間因素。
根據河套香港園區的發展計劃,整個園區分為兩期發展。根據立法會財委會在2021年的文件,第一期計劃建設31幢樓宇,但根據現有進度,目前僅有三幢樓宇即將落成。儘管政府唯有在第一期的初步設計中承諾撥出181億元的資金促進首八幢建築的落成,孫東強調,整體基建的總費用仍將高達數百億元,因此不能完全依賴政府的資金。只有在與業界的緊密合作中,才能共同推進這些建設,確保高質量和高效率的完成。
為了更好地吸引開發商和投資者的興趣,孫東也認為應該開放各種模式的參與。他指出,市場上無論是先進製造中心、產學研基地,還是數據科學大樓,甚至於中央大道的飲食、娛樂配套及酒店等設施,均可讓不同業界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參建。這樣的靈活安排不僅能吸引更多的企業進駐,也能提升整個園區的活力與創新能力。
在大樓建設的同時,另外2條跨境行人橋的動工時間表也在緊鑼密鼓的討論中。孫東表示,他們計劃在今年底至明年初與深圳方面確定具體安排,包括橋樑的建設位置、人流量及相關的基礎設施。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橋樑主要是為人員通行而設計,不會允許車輛通過,但基本的手提行李通行是可行的。此外,孫東對是否引入私人企業參與橋樑建設表示開放的態度。
整體而言,香港園區的規劃初期曾考慮採用封閉管理的模式,但為了建立一個國際化的園區,開放式管理成為必要的選擇。孫東明言,為了保障敏感的資料與生物樣本在跨境中的安全,相關單位必須進行點對點的傳輸,並透過合約進行管理和約束。此外,香港與深圳的創新科技園有限公司將在資料的管理和監督方面肩負重任,他們將會參考國內的電子圍欄技術,而對於任何違規的企業,將會果斷處理,以確保園區的穩定運作。
整體而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正朝著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新階段邁進,各方協同合作的力量將是驅動未來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