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立法會即將進入換屆年,選委界的議員們在市民與政圈中持續引發熱議。自從完善選舉制度以來,新的議會運作模式和選委界的角色愈來愈受到各界關注。在這90個議席中,選委界的40席位成為競爭的焦點,然而,這些來自選舉委員會的議員表現卻常常引起爭論,特別是最近幾個事件。
選委界的議員由1500名選委選出,理論上應該具備一定的遠見和意識,以宏觀的視角看待市民關心的議題,然而在實踐中,議員們的表現卻有著明顯的分化。部分議員因敢於公開發表對民生議題的看法而受到市民的讚譽,但也有不少人僅僅是在特定議題中佔據媒體曝光率,卻缺乏實質的政策作為。相對而言,許多議員則顯得不溫不火,存在感相對較低,造成政圈內外對他們的認知度不高。
隨著選舉逐漸逼近,議員們的行為舉動更加受到審視。例如,近日議員尚海龍提出急切質詢,欲在立法會大會上討論珠海市體育中心驅車撞人事件,對港府的防範措施提出質疑,要求提升市民的安全感。然而,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卻拒絕了這一質詢,認為此議題不具備急迫性,也不會對公眾產生重大影響。這再一次引發關於選委界的表現及其在立法會中的定位的討論。
梁君彥對於急切質詢的批准向來謹慎,自本屆以來,他僅批准過一次急切質詢,而大多數的急迫提案都遭到駁回。議員們針對珠海事件的事件性質展開辯論,認為雖然該事件的性質嚴重,但與香港的直接相關性卻不高,且內地政府亦在忙於應對後續事宜,未必會期待其他地方的質詢。
尚海龍作為新加入的議員,自兩年前透過選委界補選進入立法會,迅速引起外界的關注。他曾在商湯科技高層任職,背景使其在創科技議題上被寄予厚望。然而,他的行為方式卻受到了一些議員的質疑,特別是他的媒體曝光量相對較高,常常引起“博眼球”的爭議。不少資深議員強調,若非有真知灼見,則不宜頻繁提出修訂案,尤其是在選舉日益逼近的情況下,新任議員往往想要透過各種提案來增加曝光度。
近期立法會內部的討論也顯示出選委界議員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以議案的提出和修訂吸引注意力成為了一種現象。例如,針對「人工智能+」策略的議員議案,甚至有六位選委界的議員提出修正案,然而這些修正內容大多重複且稍作修改,反映出一種對於表現的過度追求。
隨著年底換屆的到來,選委界的每一個動作都如同棋局中的一著,將成為未來選戰的重要參考。這場即將展開的選舉,宛如新一季的《魷魚遊戲》,競爭者們在這個大棋盤上角力,期待能在激烈的混戰中勝出。不僅是爭取報名者的民眾期待,亦是對議員們未來的質量與責任感的一場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