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投稿:18928809533【微信同號】
首頁 » 資訊 » 港人抑鬱症患者數目持續增加,亟需關注與支持

港人抑鬱症患者數目持續增加,亟需關注與支持

分享:

在近年來,香港社會中抑鬱症的發病率愈發顯著,令人感到深切的擔憂。多項研究顯示,這一問題已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在2023至2032年間,預計將有約5.5萬至5.7萬人每年受到抑鬱症的困擾。這些數據讓人不禁思考,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一位曾經與抑鬱症抗爭的精神復元人士Vicky,特別分享了她的故事。14年前,由於在職場及教會中遭受欺凌,她的情緒變得愈加低落,並出現失眠、食慾不振等症狀。她回憶道:「當時我一下子瘦了10磅!」在最艱難的時期,Vicky感到孤立無援,求助於家人卻未能得到理解,最終甚至萌生輕生的念頭。幸運的是,她的信仰成為了她重新振作的重要力量,也讓她找回了與親友的聯繫。

隨著時間的推移,Vicky逐漸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礙,並轉變成為一名註冊社工,用以「同路人」的身份去幫助那些與她有著相似經歷的精神病患者。她強調,家人的支持對於她的康復至關重要,而社會上人們對精神病的污名化也讓很多患者不敢公開自己的病歷。「能夠勇敢面對傷痛,與他們分享我的故事,讓更多人理解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然而,根據平等機會委員會的調查,目前仍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對精神病患者抱有恐懼,認為他們有潛在的危險性,甚至在求職過程中遭受歧視,同時有91.9%的受訪者認識到《殘疾歧視條例》的存在,但對精神病患者仍存有普遍的誤解。這是社會需要共同努力改變的局面。

醫療界也在不斷呼籲人們對精神健康議題進行深入了解。精神科醫生林美玲指出,許多精神病患者並非社會上所認知的那樣危險,很多患者經過治療後能夠回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治療的效果是理想的,讓患者能恢復健康,過上充實的生活。」因此,她呼籲社會應加強公眾教育,消除對精神病的成見。

除了精神病患者,照顧者的艱辛同樣值得關注。Candy的弟弟在20多年前確診思覺失調,病情導致他性格突變,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Candy表示,照顧者的壓力不容小覷,而她的弟弟在社會的偏見和誤解中也受到不公正對待。這讓Candy意識到,照顧者需要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隨著精神健康月的到來,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抗擊抑鬱症的措施。社會福利署宣佈將在未來增設4間精神康復者家屬資源及服務中心,意在為照顧者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Candy對於這一進展感到欣慰,期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療癒空間,讓精神復元人士和其家屬能夠共同成長,重拾生活的信心。

在這個多變的社會中,對於精神健康的關注不應止於資訊的普及,更應當在於共享接納的力量。每一位精神復元人士都有其獨特的故事與才華,理應得到我們的尊重與支持。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建設一個更加友善的社會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