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中醫藥生態環境的迅速變化,未來的改革不僅涉及醫療模式的調整,更將中醫藥的發展重心放在了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及擴展其國際影響力上。香港中醫醫院預計於明年底正式啟用,而政府也計劃在此時推出《中醫藥發展藍圖》,針對中醫藥的整體發展策略進行全面調整。中醫藥發展專員鍾志豪在接受《星島》專訪時指出,這一系列的改變,旨在優化中醫師的培訓制度,並且著重提升住院和日間住院服務的教育質素,以及考慮如何擴大中醫師的醫療權限。最終,他希望能將「香港模式」發展為一個具備國際標準的範本,並幫助中醫藥企業實現升級轉型,打入更為廣闊的海外市場。
鍾志豪表示,《中醫藥發展藍圖》不僅注重前瞻性思考,還要具備實際操作性,以充分利用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推動中醫藥在國際上的發展。隨著香港中醫醫院的啟用,越來越多的中醫住院和日間住院服務將隨之出現,因此有必要制定相應的住院醫療培訓框架,為中醫師提供專業支持。
他強調,與眾不同的是,香港的中西醫並行制度在全球範圍內極為罕見。在這裡,中醫師在公立醫院中以團隊協作的方式與西醫共同診療,而在其他地方,中醫師往往涉及多項職能,這使得香港的中醫藥制度具備了獨特的優勢。在鍾志豪看來,若能夠優化純中醫及中西醫的臨床路徑,不僅能提高本地的醫療水平,還可能吸引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亞及加拿大在內的其他國家進行借鑒,甚至促使內地的中醫制度進行改良。
要成為行業的標杆,香港必須創建國際標準,並不斷深化中醫專業的教育與持續教育體系,以推動醫療專業人員之間的互動與合作。鍾志豪指出,儘管香港在過去的20多年中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中醫師規範及教育體系,但隨著新醫院的開設,相關的住院培訓框架仍需進一步加強。他表示,每位持牌中醫師每三年需進行一次續牌評估,也需持續進修,這意味著無論是資深的中醫師,還是新入行的中醫師,都有充足的機會接受進階的住院培訓,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鍾志豪提到,未來的中醫藥發展還將運用現代科技來辨識潛在的健康危機。他舉了一個例子:若一位年長婦女在就診時表現出大腿與盆骨的劇烈疼痛,中醫師在了解到她有骨質疏鬆的病史後,會建議她前往做X光檢查,以判斷是否出現骨折的需要。這並不是要取代西醫的角色,而是透過中西醫的有效合作,為病人提供更加貼近實際的醫療服務。
在推動中西醫電子病歷互通方面,鍾志豪亦提到需與相關專業團體合作,計劃將中醫醫院的電子病歷系統接入「醫健通」,以促進資料的流通。他希望能夠創建一個更為順暢的系統,讓中醫診所與醫院之間的病例資訊能夠相對無礙地流通,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至於推展的目標及時間表,鍾志豪明言《藍圖》將設立三大層次:短期內著重於市民的醫療需求,中期要規劃中醫藥的專業發展和產業進步,而長期計劃則是進一步強化國際化進程。短至中期的目標預計在3至5年內實現,而長期的藍圖則需要10年的實施時間。
在當前全球醫療環境快速變遷的背景下,香港的中醫藥發展正面臨難得的機遇。鍾志豪希望藉此機會,借助《中醫藥發展藍圖》,不僅能提升市民的健康福祉,同時能將香港的中醫藥發展推向國際舞台,為世界各地的醫療服務貢獻「香港模式」的智慧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