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投稿:18928809533【微信同號】
首頁 » 科技 » 70億估值獨角獸智元機器人,目標直指特斯拉

70億估值獨角獸智元機器人,目標直指特斯拉

分享:

8月18日,在產品發布會前夕,智元機器人合伙人姜青松向虎嗅媒體透露,公司的對標對象只有一家——特斯拉。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擎天柱最初的應用場景為工廠,這也是智元重點投注的領域。姜青松認為,工業場景的市場空間最大,進入難度也最高。智元的商業化場景主要集中於展廳、4S店等交付服務場景及3C、半導體製造工廠工業場景,預計今年的預估發貨量約為300台(雙足200台、輪式100台)。

智元機器人也選擇了與特斯拉相同的數據驅動發展路線。然而,業內一些聲音認為,無需將特斯拉奉為圭臬,尤其是在特斯拉的擎天柱商用計劃已推遲至2026年的情況下。

特斯拉擁有支撐人形機器人商業落地的優越資源,而智元機器人則需直接進入商用階段,快速實現商用化以支持具體研發。因此,智元機器人將會推出許多滿足商用場景的中間態產品,逐步朝向更高目標——進入家庭場景的發展。

這種透過摘取“低垂的果實”來實現商業化的策略,是國內不少具身智能公司的共同選擇。目前,估值70億的智元機器人已是具身智能領域獲得資本最多的公司之一。

智元機器人作為具身智能賽道的明星公司,也是大模型浪潮下涌現出的“新四小龍”之一。聯合創始人“稚暉君”彭志輝,90後前華為“天才少年”,在B站擁有258萬粉絲。2023年2月,稚暉君與上海交大教授闫维新共同在上海成立了智元機器人,目前公司員工近350名。

在推出第一代機器人智元遠征A1後,智元機器人已經完成了天使輪至A4輪多輪融資,投前估值達到70億元。投資方包括高瓴、經緯、鼎暉、高榕、藍馳、紅杉中國等頭部機構,以及比亞迪、上汽創投、百度風投等產業資本,並計劃於明年初啟動新一輪B輪融資。

8月18日,智元機器人在產品發布會上,由聯合創始人彭志輝主持,推出了“远征”與“灵犀”兩大系列共五款商用人形機器人新品——远征A2、远征A2-W、远征A2-Max、灵犀X1及灵犀X1-W。同时,展示了在機器人動力、感知、通信、控制四大領域的自主研發成果,以及具身智能G1至G5技術路線圖和AIDEA具身智能數據系統。

智元機器人宣布開源計劃,包括:智能機器人高性能通信框架AimRT將於9月底開源,由X-Lab孵化的灵犀X1將於9月份陸續全棧開源,同時預告基於AIDEA的百萬條真機、千萬條仿真數據集將在今年四季度開源。

All in人形機器人

姜青松表示,公司的重點放在通用人形機器人方面。在發布的五款新品機器人中,兩款輪式人形機器人是工廠較為需要的。雖然雙足是機器人的終極形態,但存在更多限制,如可靠性和耗電續航。但目前工廠需要的是能夠完成工序的形態——輪式的上半身即是仿人,能夠執行雙臂協同,再加上一些大腦的技術加入,基本上能够解決工廠的一些泛化場景問題。

而足式機器人更多應用在營銷客服、交互服務等場景。

除人形機器人外,今年3月,智元機器人也發布了商用清潔機器人,當時的考慮是通過商業化的產品來構建銷售渠道,此外這兩款產品底盤slam技術可以實現互通,主要針對工廠上用場景,客戶也存在交叉。

目前,智元機器人在上海臨港的工廠已進入量產的最後準備階段,預計10月份開始生產,11月份量產將達到百萬。姜青松透露,硬件的國產率非常高,幾乎所有的硬件都來自國內采購。

在成本方面,身高約1.7米的通用人形機器人,製作工藝難度大,成本在25萬到30萬左右,市場售價在60萬到70萬左右。

而在1.3米左右的小號機器人因為重心低製造簡單,成本較低,但姜青松向虎嗅表明,“不會去打價格戰,而是將其開源,並提供零部件,讓科技達人和科技極客快速掌握人形機器人的技術。”

因此,這次智元機器人發布了全棧開源機器人——靈犀X1,他們的最終理想是希望通過開源來實現“人形機器人人人造”。

開源,打破數據壁壘

數據少、成本高是目前具身智能的痛點,據統計,文本的數據有15T,圖片是6B,視頻有2.6B,但具身智能數據僅有2.4M。

基於此,智元機器人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全流程具身數據方案——AIDEA。基於AIDEA的百萬條真機、千萬條仿真數據集將在今年四季度開源。

姜青松透露,智元機器人剛建成30台左右規模的訓練廠,預計到9月底,將會建成100台左右規模的一個采集廠。接下來將進入一個數據量產的階段。真機數據成本較高,但效率非常高,6000條左右的真機數據就可以將一個動作訓練成較為泛化的效果;仿真數據雖然成本低,但是效果只有真機數據的60%到70%。

針對現有的具身智能市場格局,姜青松認為目前行業仍處在選擇賽道大於競爭的階段。而像智元機器人這樣押注工業場景賽道的玩家並不多。這是因為工業的市場空間是最大的,但進入難度也是最大的。

智元機器人將目前的工業場景應用概括為“PPT”(pick place and transfer的簡稱)——拿放轉移。工業場景要求足夠好的泛化能力,今年智元機器人通過一些突破證明了這個方向的可行性,比如零部件的上下料和電池插接場景,這些場景也讓智元機器人能夠滿足3C半導體行業的製造需求。

姜青松認為,機器人進工廠並不存在替換藍領工人的問題,而是提升生產效率。它更多起到了補充生產的作用,同時也會有些新的崗位產生,比如數據采集師、訓練師、調研師等。

雖然傳統工廠場景中,機械臂應用仍是主流選擇,但智元機器人認為其仍存在諸多短板。人形機器人技術關鍵還是大腦技術的發展、通過多模態感知實現全身協調,把大腦融入到機械臂裡面去,才能夠真正的實現某些泛化的產品。而這也是智元等人形機器人的機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