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最近在35+顛覆案件中公布了判決結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共涉及47名被告,他们在2020年策划了一项旨在通过立法会选举以非法手段拒绝通过财务预算的行动,意图迫使政府回应五项主要诉求,甚至逼使特首辞职。最终,此案中主要的策划者戴耀廷被判处10年监禁,而其他组织成员如区诺轩及黄之锋也分别被判处6年9个月和4年8个月的监禁,其余被告的刑罚则在2年至7年9个月不等。
判决中提到,案件的性质涉及串谋控罪,因此《香港国安法》中的三级制处罚规定并不完全适用,但可以作为量刑参考。法官指出,尽管被告辩称计划注定失败,认为没有合法性,但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并未采纳这一观点,而是认为每个参与者都尽力推动计划的实现。
本案的主审法官强调,罪行的严重程度不仅体现在实施行为上,还涉及策划的规模和每个人在其中的角色。法官表示由于案件的非暴力性,虽然计划未能最终成事,但仍需按照事先的严重意图进行量刑。因此,尽管有部分被告试图通过表示对法律的无知以求减轻惩罚,但法院认为,多数人的法律知识背景并未显著影响对其罪行的判断。
通过辩证的方式,法院对区诺轩的判决作出减刑,基于其认罪以及在案情中的证供,最终减轻刑期至6年9个月。同样,趙家賢因认罪且供证,判决也位于7年的区间。相比之下,戴耀廷作为首要分子,其被判处10年监禁不仅是对其行为的严厉惩罚,也传达了对该类行为的警示。
在法庭外,众多旁听者对此案件表示关注,许多人组成长队等待旁听判决,特定国家的领事也对此案进行了专门关注,显示出该案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被告一方的亲属和支持者则表达了对判决的不满,认为此案是对政治表达的压制。
值得注意的是,此案中的法律适用和量刑标准将继续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许多人认为,这种针对政治活动的刑事起诉可能会对香港的法律体系及未来的民主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法庭上,法官们也曾对此进行了探讨,认为香港特区的法律环境将可能面临波动。
35+案以这样的判决结束了一个漫长的法律过程,而案件所引发的社会反响可能仍将持续,成为香港社会讨论法律、公正及政治环境的核心议题。随着案件的进展,香港社会在面对法律和政策方面的讨论也在不断深化,让我们期待未来会有怎样的法律与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