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的案件在今天邁入了審訊第106天,隨著他第14次出庭自辯,這起備受關注的案件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在這段長達幾個月的審訊過程中,黎智英及其辯方所提出的言辭挑戰了香港及中共政府的權威,眾多詳情令人思考。
在黎智英的直播節目《Live Chat with Jimmy Lai》的首集中,他談及《香港國安法》的生效,指出若市民想要獲得保障,則需對權力官員進行賄賂,稱這種現象令香港變成一個貪污受賄的社會,類似於中國的處境。法官杜麗冰對此表示質疑,要求黎智英解釋他如何得出此結論,黎智英則強調這是他對中國官員貪污事實的看法。法官則反駁這是一種推斷而非客觀的事實,這引發了持續的法律辯論。
在審訊中,辯方還展示了黎智英與其秘書Julie的訊息記錄,顯示黎智英曾提到過一場針對《港區國安法》的討論會。他詢問團隊成員目前面臨的困難,以便在會議中進行討論並有效應對。案件中更提及到黎智英的助理李兆富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後卻選擇不再接手黎智英的Twitter賬戶,由於未能找到合適的人選,黎智英隨後傳訊息希望李兆富在保密的情況下繼續管理該賬戶,強調李兆富的中文能力更適合該工作。
此外,對於黎智英與外國團體之間的聯繫,例如跨國議會聯盟(IPAC),黎智英在庭上表示他並不了解該組織存在,但法官卻指出他曾回覆關於該組織的謝意訊息,表明他曾參與相關的言論交流。黎智英對此辯解,認為他只是禮貌地做出回應,並且日常會務由助手負責,自己並未深入探討這些內容。
在辯方進一步詢問黎智英是否意圖透過其英文直播節目向外國宣佈對中國的制裁時,他強調其真正目的在於向國際社會傳遞香港的現實情況。這一點引發了關於言論自由、社會責任及其可能引起的對抗情緒的深入探討。
黎智英的言論不僅涉及個人視角,也反映出香港在《香港國安法》下所面臨的政治環境及社會壓力。辯方及控方在法庭上的辯論不僅牽扯到法律的執行與解釋,也反映出海內外關於香港未來局勢的深層次討論。
整體而言,黎智英的案件是一個充滿激烈討論和對立觀點的法律議題,使得公眾關注法律如何界定言論自由,並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個人及社會的反應。不論最終判決如何,這場審訊將會在香港的歷史上留下深刻的一筆,成為人們對於自由、責任與官民關係思考的重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