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案件的審訊已進入第105個工作日,繼續引發廣泛關注。作為《蘋果日報》的創辦人,黎智英在法庭上發言,並對自己在《香港國安法》生效後的行為表達了看法。黎智英指出,自本法實施以來,他並未認為自己的行為構成違法,強調作為記者的責任使他不得不繼續接受媒體訪問。黎智英在庭上表示,面對《香港國安法》的改變,他明白自己需要更加謹慎,“我絕對知道我必須更加小心說話”,以避免法律風險。
在辯方的詢問中,黎智英回顧了2020年7月1日的事件,表示自己對此已記不清楚。他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對當時的新聞報導作出了評價,特別提到一則標題為《警「攞正牌」濫暴 屢傷無辜 水炮射頭 記者鼻孔噴血》的報導。他強調不認為該報導或其分享侵犯了《香港國安法》。
辯方進一步展示了法律學者張達明在《香港國安法》生效時所發表的Facebook帖文,裏面提到此法的特色及對香港的影響。黎智英確認自己曾閱讀該帖文,並傳送過香港大律師公會對《香港國安法》的聲明,他聲稱在讀過該文件後並未感到自己的行為違法。
此外,黎智英提到與助手Mark Simon之間的溝通,強調自己曾多次接受國際媒體如CNN和英國《衛報》的訪問,並在指導下進行。然而,他也承認,自《香港國安法》實施以來,接受訪問的頻率大大減少,隨著國際情勢的變化,黎智英表達了他對香港人自由的關切,指出法律的模糊性及其帶來的恐懼感,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到不安。
黎智英在庭上回顧了自己對於言論自由的追求,並提到當時的社會氛圍讓他感到一種壓迫,讓許多香港人不得不改變自己的言談舉止,以避免潛在的法律風險。他表示,在這樣的環境下,許多人開始對彼此感到懷疑,這削弱了社會的信任和自由的基礎。
在法庭上,辯方播放了一段早於《香港國安法》生效前的影片,黎智英在影片中談到此法施行對香港的影響,表示面對這樣模糊不清的法律,香港市民的自由受到嚴重威脅。
此案件的進展不僅涉及黎智英的個人自由及法律責任,同時它也折射出香港目前政治環境下言論自由的撕裂與焦慮。黎智英再三強調,他未曾隱瞞任何事情,並在《香港國安法》生效後持續表達對民主的支持,並淡化尋求外國制裁的可能性,強調自己希望的是國際社會對中國政策的譴責。經由此案,我們看到了在高度緊張的社會環境中,維護言論自由所面臨的艱難挑戰。
隨著這場審訊進入深水區,黎智英的法律命運尚未可知,然而,他對自由言論的捍衛與奮鬥,已然在這段時間裡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與反思。案件仍在持續進行,未來的每一步都將對香港的政治與社會風貌產生持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