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投稿:18928809533【微信同號】
首頁 » 科技 » 集微諮詢發布《2024年全球AI大模型趨勢研究報告》

集微諮詢發布《2024年全球AI大模型趨勢研究報告》

分享:

作為人工智能產業最受關注的領域,全球AI大模型近年來得益於數據、算力、算法等方面的不斷優化升級實現了迅速發展,且整體數量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據斯坦福大學的報告顯示,全球AI大模型數量從2021年的27個增長到2023年的149個。在這一背景下,繪製全球大模型產業圖譜和各國企業發展投資版圖,以及研判未來發展趨勢等至關重要。

基於此,集微諮詢(JW Insights)隆重推出《2024年全球AI大模型趨勢研究報告》。報告完整呈現了AI大模型產業圖譜,覆蓋從基礎設施層、模型層到場景應用層的全產業鏈布局,強調了全球AI大模型企業在技術創新、投融資和應用方面的重要進展,並詳細介紹了全球AI大模型產業的發展現狀、典型案例及前景趨勢,將為行業提供寶貴參考和借鑒。

結合AI大模型產業鏈情況,集微諮詢(JW Insights)繪製了“2024全球AI大模型產業圖譜”,結構劃分為基礎設施層、模型層、場景應用層。其中基礎設施層包括AI芯片、AI計算集群、MaaS平台;模型層按適用場景分類分為通用大模型和行業大模型,按功能用途分類分為圖像生成模型和視頻生成模型;場景應用層涵蓋商業辦公、創意設計、智能助理。

在大模型產業圖譜中,模型層是行業競逐的主陣地。而隨著科技巨頭爭相入局,全球AI大模型迭代速度正在加快。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4年6月,Google、百度、OpenAI、阿里、Microsoft位居發布數量前五,發布的AI大模型合計數量分別為47個、37個、22個、22個、21個。報告認為,這反映出相關企業逐漸加大AI大模型研發力度和迭代速度,不斷推出更多通用和行業大模型,同時也將部分大模型進行開源以推動商業化進程。

隨著參數規模、數據量和計算量的提升,大模型的性能也隨之提高,這一趨勢體現了大模型的Scaling Law(規模法則)。與此同時,全球科技企業也不斷推出開源大規模、中等規模及小規模參數量的AI模型,適用於科學研究、企業部署、端側智能設備等不同應用場景。

報告認為,除了技術驅動力,AI大模型的快速發展得益於資本的持續支持,以及對大模型企業的大力投資。目前,全球AI大模型獨角獸企業主要分佈在美國、中國、英國、法國、加拿大五國。其中美國的OpenAI估值最高,達到800億美元,Anthropic估值184億美元位居第二。中國估值最高的兩家企業分別為智譜AI和月之暗面,估值均達30億美元。

從全球AI大模型獨角獸企業融資的累計規模來看,美國的融資規模占據全球首位達到207億美元,中國的融資規模位居第二達到27億美元,加拿大、法國和英國分別為8.8億美元、5.1億美元和1.7億美元。在企業維度方面,全球融資規模最大的AI大模型獨角獸企業為OpenAI,融資規模達到113億美元,Anthropic位居第二位融資規模為75.59億美元。中國的月之暗面融資規模達到10.6億美元,位居中國AI大模型獨角獸企業首位。

此外,在全球科技巨頭投資AI大模型獨角獸企業的情況中,國外的微軟、英偉達、谷歌等公司投資AI大模型企業相對較為活躍,其中Anthropic受關注度較高,獲得谷歌和亞馬遜的大量投資。國內的智譜AI受關注度較高,獲阿里、騰訊和小米三家科技巨頭投資。

針對大模型在各領域的應用狀況,報告指出,按照大模型的適用場景進行分類,主要分為通用大模型和行業大模型。其中,通用大模型具有適用性廣泛的特徵,其訓練數據涵蓋多個領域,能夠處理各種類型的任務,普適性較強。相比之下,行業大模型具有專業性強的特點,針對特定行業的需求進行模型訓練,因而對特定領域具有更深的業務理解和場景應用能力。

具體來看,通用AI大模型主要以OpenAI發布的GPT系列模型、Google發布的PaLM、Gemini系列模型、Meta發布的Llama系列模型、百度發布的文心大模型、阿里雲發布的通義千問大模型等為代表。在行業大模型發展方面,國外行業大模型領域聚焦金融、醫療等領域,如谷歌Med-PaLM、彭博BloombergGPT等。國內行業大模型應用範圍更廣泛多元,如容聯雲赤兔大模型、蜜度文修大模型、蔚來NOMI GPT智能座艙大模型等。

在多模態領域,Google發布的Imagen系列文生圖模型,OpenAI發布的Sora視頻生成模型,以及生數科技與清華大學聯合發布的Vidu視頻生成模型等在業界具備重要影響力。

隨著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和多模態大模型不斷深入發展並進入落地應用的重要階段,全球AI大模型產業正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態勢。報告展望了未來AI大模型的三大發展趨勢,指出“AI智能體”和“具身智能”將成為人機交互和AI應用的新方向,並預計搭載大模型的AI PC將在未來幾年加速落地應用,推動AI技術更廣泛地融入工作和生活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