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立法會馬上進入最後一年,完善的選舉制度意味著經歷了一次重大轉型的香港立法機構,現任議員們面臨著無法忽視的壓力。對於那些有意連任的議員來說,他們不得不在議會內外展現自己的表現,以期在即將來臨的選舉中爭取支持。在90個議席當中,選舉委員會界別因重新復活而佔據了多達40席,然而,這部分議員的表現卻時常引來爭議,最近幾位選委界議員的行為再次引發社會熱議,成為政壇緊湊氛圍中的一個焦點。
選委界議員是透過1500名選委選出的,這一制度本意是為了讓議員能夠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待政策和問題,從而不被特定社會利益所左右。然而,這種期望的實現卻對議員的自我定位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議員因積極關注民生議題而受到好評,另一些則因專注於特定議題而獲得較高的媒體曝光度,但還有許多議員在政治生態中顯得相對「面目模糊」,使其存在感頗低。不少分析指出,下一屆立法會,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議員可能因表現不佳或個人因素而無法連任,選委界更是這一現象的重災區。
隨著選舉日誌日益臨近,議員的每一舉動都引來了關注與討論。最近,選委界的議員尚海龍在大會上要求提出急切質詢,以討論珠海市體育中心發生的駕車撞人事件,詢問政府如何防範此類「黑天鵝事件」以提升市民的安全感。然而,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卻拒絕了這一提議,認為此質詢並不急迫,也不至於必須在會議當日提出,未能被認定為「具急切性」或「對公眾有重大關聯」。
此外,在立法會內部,對於尚海龍的行為也存在不同的聲音。有議員認為他常採取「博眼球」的做法,這種不夠成熟的參政風格並不討好各方。尚海龍於兩年前透過補選進入立法會,作為新進議員,其中關注創新科技和人才計劃的承諾讓他在議會中得到了一定的知名度。然而,他的行為風格卻受到質疑,他曾經身穿中東裝出席會議,並在會議上敲鑼,這些行為使一些資深議員對他感到困惑與不滿。尚海龍對於質疑回應表示,他將虛心接受批評,並強調立法會應該是多元化的平台,應該允許不同的聲音共存。
在最近的會議中,針對「制訂『人工智能+』策略」的議員議案,六名選委界議員提出了修正案,企圖在議會內尋求更大聲音,但最終的改動內容大多十分相近,僅屬於補充化,未能針對核心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這也引起資深議員的憂慮,曾經的修訂過多現象似乎再次重現。在面臨選舉的背景下,新任議員們需要機會來爭取表現,但也應該有真知灼見的修正意義,否則只是徒增會議的負擔。
隨著立法會的換屆在即,選委界正在醞釀着一場值得關注的混戰,這場形勢變幻的競爭將會成為未來香港政局的重要影響力。而在這個攸關勝負的過程中,候選人需要突顯的,不僅僅是真正的能力,更是對公共事務的敏銳洞察和使命感,這或許才是回應社會期待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