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立法會,即將進入最後一年,許多有意連任的議員都愈加積極,力求在議會內外展現出色的表現與政治敏銳度。在90個議席中,「復活」後的選舉委員會界別共佔有40席,這無疑是選舉的焦點。然而,選委界議員的表現卻時常引發爭議,最近有關他們活動的討論,再次成為政圈內的熱話。
選委界的議員由1500名選委選舉產生,這一制度原本設計目的是希望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待不同的公共議題,但這對於議員而言,同時也是對其個人定位與政治能力的一次考驗。在眾多議員中,有些通過講述民生議題而得到迴響,或是關注某些特定議題來吸引媒體的目光,但也不乏一些人因表現平淡而被忽略,導致其在政治圈的存在感低迷。
目前的消息顯示,在下屆選舉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現任議員因為表現不佳或個人原因,恐怕將面臨失去連任的風險。而選委界,作為一個重災區,真可謂競爭異常激烈,官位如同棋局上每一步都需謹慎。
随着選舉日益臨近,各議員的動態更成為政圈熱議的話題。例如,選委界的尚海龍近期提出急切質詢,要求探討珠海市體育中心的駕車撞人事件,希望能督促港府加強相關的防範措施,以提升市民的安全感。儘管他的訴求是有其道理的,但被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拒絕,理由是此問題並非非常緊急,也沒有直接與香港公眾息息相關。這一決策引起了其他議員的批評,指出尚海龍的做法充滿了「博眼球」的嫌疑。
尚海龍自兩年前補選進入議會,儘管是新進場的議員,但其活躍程度卻不容小覷。其主打議題包括人才計劃及創新科技,然而,多位議員對其行為風格表示擔憂,認為其過多的花招難以贏得廣泛的支持,這也暗示了未來的選舉,他的表現將如何影響其連任的可能性。
近期在立法會中,針對「制訂人工智能+策略」的議題,多達六名議員提出修正案,這些議員均來自選委界,然而大多數的修正意見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僅是增補了些許內容。部分資深議員對此表示不滿,指出議會中的修正案過多,缺乏真正的新見解,這不禁讓人懷疑議員是否是在為選舉而急於顯示存在感。
隨著明年立法會的換屆選舉,將引發一場激烈的政治角逐。選委界的競爭如同一場高難度的賽局,充滿了不可預見的變數,前方的道路依然艱難而曲折。政治生涯中的每一次提問、每一條質詢都可能成為其未來的一步棋,而在這局棋中,每位議員都必須全力以赴,才能在即將上演的新一季政治競技中,贏得他們夢寐以求的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