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政府近期公布的《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香港的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突出。報告顯示,截至去年,整體人力市場的缺口約達5萬人,而預計到2028年,這一數字將進一步擴大至18萬人。特別是在熟練技術人員方面,缺口將超過6萬人,這無疑對香港的經濟發展構成了潛在威脅。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在一個電視節目中,分析了香港面臨的人口結構挑戰。他指出,由於老年人口逐漸增加,青壯年人口卻未能隨之增長,這一人口比例的失衡將直接影響到香港未來的勞動力供應。根據他的說法,從2023年到2028年,青壯人口將減少,即使引入外來人才,60多萬的老年人口將取代只有31萬成長為青壯年的人口,導致市場對人力的需求持續攀升。
在談到引進技術人才的具體措施時,孫玉菡強調,政府會針對最需要的工種進行人才輸入,特別是在技術領域的需求。他透露,未來一年內會詳細公佈方案,並要求所有在未獲得香港永久居留權前的技術工人在其簽證規定時期內必須從事本地市場急需的職位。儘管如此,他也指出,一旦取得永居權後,並不會強制要求這些人才必須繼續從事特定工種,市場的流動性和個人的選擇仍然是自由的。
此外,孫玉菡對於如何確保輸入的勞工在未來七年內繼續在所需工種工作繞不開的問題表示,簽證的特別要求確保了這一點。他相信,經過七年的職業生涯,大多數人確實會在其原有行業內繼續發展,這對融入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環境有著積極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面臨6萬的技術人才缺口,政府引入的數字卻僅為1萬,這要求政府必須精準選擇最欠缺的工種進行人力補充,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不過,孫玉菡亦承認,本地勞動市場的參與率仍然偏低,這對人才策略的實施構成了挑戰。他指出,目前僱員再培訓的計劃能夠提供一些職位的重新調整,但若要真正填補人力資源缺口,整體社會的技能提升和人力參與率的增強仍是政府的長期願景。他表示,香港的勞動市場應鼓勵更多人參與工作,並探索延遲退休與自動化的相關政策,以提高整體勞動參與率。
孫玉菡的言論揭示了香港在解決人力資源短缺方面的多方挑戰,未來的政策不僅需考慮輸入人才的具體措施和規模,還應重視本地人口結構的調整和技能培訓的全面推進。隨著老齡化問題的加劇,香港的勞動力市場亟需一套系統而長效的解決方案,來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人力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