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藝術與生命:打破文化隔閡,善用藝術療癒心靈的旅程

藝術與生命:打破文化隔閡,善用藝術療癒心靈的旅程

分享:

生命本是一趟獨特而深刻的旅程,每個人在其中的行走履跡、面對生死的觀念皆各有不同。尤其在面對死亡這一敏感話題時,無論是華裔還是非華裔的長者,都有著共同的忌諱與掙扎。為了幫助這些長者走出困境,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推出了一個名為「藝術生命軌跡」的社區計劃,旨在透過視覺藝術、音樂及舞蹈等多元媒介,打破語言和文化的隔閡,促進情感的交流,並深入探討生死觀。

該計劃的主要推動者之一,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李慧莊(Janet)表示,這個社區計劃包含了六節小組課程,目的是幫助長者加強對自身精神健康的覺察。Janet指出,透過藝術的力量,她給予長者們機會去發掘生命的意義,從而改變他們對死亡的理解,以減少焦慮並促進心理健康。

在這一過程中,由於涉及敏感的生死主題,建立信任關係並非易事。Janet強調,無論面對兩個族群的長者,她與團隊始終採取非批判的態度,極力理解他們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及個人經歷,這樣在慢慢建立互信的基礎上,使得長者們能夠打開心扉表達內心的感受。為了更好地協助非華裔長者,團隊在進行工作坊和小組活動時會提供翻譯,確保每位長者都能無障礙地參與。

「生命旅程展覽」作為該計劃的一部分,早前在領展旗下的海富商場及樂富廣場舉行,展出參與計劃的長者們創作的藝術作品,這不僅為他們的創意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讓社區感受到長者的藝術才華和情感世界,從而促進了社會對長者的理解與關心。

來自尼泊爾的長者Kumari Gurung,年近八旬的她在香港生活已接近三十年。她表示以往生活多以家庭為中心,與社區的交流僅限於日常打招呼,感到生活變得十分單調。在兒子上課後,她渴望尋找一些新的活動來豐富自己的生活,因此參加了這個計劃。Kumari分享,她對生死的態度非常豁達,並認為參加計劃最大的收穫是能夠結識到許多新朋友,她很希望將來能帶動更多同齡的朋友參與。

另一位參與者73歲的何淑英(英姐)則坦言,自己在生活中經歷了生死分離和病痛的種種,這些情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沒有人能傾訴。她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參加了這個計劃,並表示通過藝術創作能夠釋放長期壓抑的情感,讓她逐漸放下過去的執念,變得開心而豁達。英姐的觀察也更深了對非華裔族群的理解,從原本的迴避到現在能主動打招呼,這讓她驚喜不已。

65歲的戴春煌(ET)則在計劃中扮演了義工導賞員,每天在展覽上為人們介紹長者的藝術作品。他的創作圍繞著「愛」這一主題,並將展覽的藝術作品獻給已不在香港的妻子。ET展現出來的對愛的細膩與堅持,讓許多人深受感動。他說,儘管妻子不善言辭,但她看到作品後所發出的「謝謝」卻足以傳達無聲的深情。

展望未來,「藝術生命軌跡」計劃將在明年推出生命探索大使的概念,邀請完成計劃的成員從受助者轉為先鋒者,藉由自身的經歷,帶動身邊的人,繼續在社區中傳遞愛與關懷,並與更多長者一起探尋生命的真正意義。這一切,皆源於藝術的力量,將人的心靈與情感重新連結,讓每一位長者在人生的旅途中,感受到生命的豐富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