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投稿:18928809533【微信同號】
首頁 » 資訊 » 藝術與生命的對話:探索生死議題的社區計劃

藝術與生命的對話:探索生死議題的社區計劃

分享:

生命是一段獨特而美麗的旅程,每個人的生活經歷都各不相同,對於生命起點和終點的理解也因此各異。然而,面對死亡這一普遍的話題,尤其是對不少長者而言,卻常常伴隨著忌諱和不安。為了突破這一禁忌,香港的藝術治療師積極推動「藝術生命軌跡」社區計劃,旨在透過視覺藝術、音樂和舞蹈等多樣化的媒介,促進華裔及非華裔長者之間的交流,打破文化和語言的隔閡,幫助他們深入探討生命的意義及面對死亡的態度。

這一計劃的推動者之一是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的創辦人、註冊藝術治療師李慧莊(Janet),她的使命是用藝術作為橋樑來連接人心。在為期六節的小組課程中,Janet強調增強長者的心理健康意識,讓參加者得以用創作藝術的方式表達對生命的思考和情緒,進而轉變他們對死亡的看法,減輕焦慮感。

然而,談論生死教育是一項非常敏感的工作,取得長者的信任並非易事。Janet表示,無論是華裔或非華裔長者,團隊始終保持非批判的態度,傾聽他們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個人經歷,循序漸進地建立信任。在過程中,為了讓非華裔長者能更自在地表達,工作坊中會提供翻譯協助,確保每位參與者都能充分交流。

作為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期在領展旗下的海富商場及樂富廣場舉辦的「生命旅程展覽」,是展示長者藝術創作的重要平台,參與者的真摯創作皆展現了他們對生命的思考。年近八旬的尼泊爾裔長者Kumari Gurung,是這次計劃的參與者之一。她表示,過去三十年在香港,她的生活多以家庭為中心,社區的互動也限制於日常的問候。隨著孫子的成長,生活變得單調,因此她選擇參與這個計劃,尋求新的變化和充實的生活。Kumari對生死話題的開放態度,使她在活動中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她希望未來能鼓勵更多相仿年紀的朋友們一同參與這個計劃。

同樣參與的73歲何淑英(英姐),也分享了她的心路歷程。曾遭遇生死離別的她,常常感到在生活中難以找到傾訴對象。她抱著試著的心情參與計劃,並驚喜於透過藝術創作能夠表達情感,使自己學會放下過去的執念,變得更加開懷與豁達。英姐還提到,透過這個計劃,她對非華裔族群有了更深的理解,從最初的避開目光,變成現在主動與他們打招呼,充分展現了她心靈上的轉變。

在這個以藝術為媒介的社區計劃中,65歲的參與者戴春煌(ET)選擇化身義工導賞員,主動為展覽的參觀者介紹長者的藝術創作。他的作品圍繞「愛」這一永恆的主題,並把創作送給了在外地的妻子,這份愛意透過藝術傳遞而出,讓他的生活更加充實。ET的故事感動了不少人,他在展覽中甚至幫助情緒困擾的參觀者,將其轉介給工作人員進行後續關注,展現了社區的互助精神。

隨著「藝術生命軌跡」計劃的展開,參與者已經完成了生死教育的小組課程,而展覽也取得了圓滿成功。Janet表示,計劃並不會就此結束,明年將邀請部分完成課程的參與者擔任生命探索大使,讓他們的經歷和心得繼續在社區發揮影響力,傳遞愛與關懷,與更多長者一同探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這一計劃由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推動,得到領展「愛.匯聚計劃」的支持,並在多個社區機構的協助下運行。本著相互支持、共同成長的信念,長者們不再孤獨,生活也因為這些藝術的交流而變得愈加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