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段獨特的旅程,無論是在何種文化背景下,每個人對於生命的理解和對終結的思考都各不相同。特別是對於許多長者而言,面對死亡這一議題往往會感到忌諱與不安。為了幫助香港的華裔及非華裔長者打破這道屏障,藝術治療師李慧莊(Janet)推出了「藝術生命軌跡」社區計劃,旨在透過視覺藝術、音樂及舞動等多元的藝術形式,促進長者之間的互動與情感交流,以更開放的態度來探討生死觀。
在這個計劃中,張教授著重於生死教育,強調藝術是連接心靈的橋樑。她表示,在為期六節的小組課程中,首要的任務是提升長者對自身精神健康的覺察。透過藝術的媒介,長者們獲得了重新感知生命意義的機會,這過程不僅有助於他們更好地理解死亡,還能有效減低內心的焦慮。
由於生死教育的主題相對敏感,張教授深知要建立長者的信任並非易事。她指出,與任何文化背景的長者互動時,都必須持有非批判的心態,努力理解他們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個人經歷。為了讓非華裔長者更能舒適地參與,每次的小組活動或工作坊中皆有翻譯員協助,確保所有參與者都能夠順利交流。
「藝術生命軌跡」的成果之一是在領展旗下的海富商場和樂富廣場舉辦的「生命旅程展覽」。在展覽中,參與計劃的長者們展示了自己的藝術創作,這不僅是對自身情感的表達,更是對生命經驗的分享。年近八旬的尼泊爾裔長者Kumari Gurung是展覽的參展者之一,她在香港生活了近30年,然而因家庭的中心生活而缺乏社交。她分享道:「透過這個計劃,我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了一些新的興趣,來讓生活變得更加充實。」
Kumari的參與不僅讓她結識了許多新朋友,也促使她對生死的看法變得更加豁達。她坦言,參加計劃後,她不再避開這些敏感的話題,而是能夠自然地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此外,73歲的何淑英(英姐)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提到藝術創作幫助她釋放了長期困擾的情感,她的執念也因此得以放下,讓她變得更開心與豁達。
計劃中的另一位參與者,65歲的戴春煌(ET),在了解到展覽即將舉行時,主動請求成為義工導賞員。他在展覽現場的互動中,不僅展示了自身創作,也是透過自身的情感經歷向其他長者提供幫助。他的藝術作品主題圍繞著「愛」,而這份愛的傳遞更體現在他對亡妻的思念上。他深情地分享道,雖然妻子無法親自參觀,但每一件作品都寄託了他對她的愛與祝福。
隨著「生命旅程展覽」的圓滿結束,「藝術生命軌跡」社區計劃也已經完成了初期的六堂課程及兩次生命交流的工作坊。面對長者們對生命探索的熱情,Janet計劃在明年邀請部分參與者作為「生命探索大使」,鼓勵他們從受助者轉變為傳播者,以自身的經歷啟發周圍的人,共同在社區中傳遞愛與關懷。
這樣的計劃內容不僅展現了藝術治療的力量,也表明了在多元文化社區中,如何透過理解與尊重來建立更深的連結。透過這些藝術創作,長者們得以打開心靈,勇敢地面對生命的每一個面貌,展現出生命的珍貴與活力。